紀襄廷,名肇猷,生于清咸豐八年(1858),卒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景谷縣景谷鄉紀家村人。自幼家貧而發奮勤學,爾后考取秀才,補稟,至歲進士,并賞六品銜。是清朝景谷唯數不多的進士之一。
紀襄廷事母至孝,曾獲云南督軍兼省長唐繼堯“純孝性成”匾額一方。紀世居景谷,目睹景谷山脈重重、農田稀少,每年谷米所出不敷食用,民生日困。經研究考察,以景谷鄉氣候、土質之宜種植茶葉。并向外地選購種子,先于陶家園種植數百株,復于塘房山續種數十萬株,精心培植,數年后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栽出者資為觀摩、廣泛倡導,民眾群起仿照而大量種植,使景谷鄉大量荒野變為茶園,昔日窮鄉僻壤變為商賈云集之地,國計民生日益富足,地方文化更加繁盛。這些歷史功績,民國云南省教育、交通兩司司長、東陸大學校長董澤撰寫的墓志銘上有詳細記載。在紀襄廷的引領倡導下,茶葉種植在小景谷全面推廣,并影響到相鄰的民樂、鐘山、振太等鄉村,地處思茅西北一隅的景谷鄉形成了新的普洱茶集散地。并以位居進藏茶馬古道要沖和更接近藏區而受到眾多商賈的青睞。小景谷街一時商賈云集,馱馬往來穿梭,熱鬧非凡。這里的茶葉沿著茶馬古道,在馬蹄聲中源源不斷地運往四川、西藏乃至國外。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六年,小景谷街共銷售茶葉550噸。后茶業在當地長盛不衰,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小景谷還以年產萬擔茶的業績,被云南省命名為“萬擔茶之鄉”而受到表彰獎勵。景谷鄉境內栽培型古茶樹眾多,茶葉品質優良,民眾多有實惠。現苦竹山一帶連片的百年古茶樹正是當年紀進士倡導種植并親自示范栽培而留存下來的。
如今在紀襄廷墓碑旁有當代王毓嵩先生聯語:“景谷之茶衣食萬姓,莊蹻而后見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