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武夷,陽光與熱浪并存,茶香與激情四溢。
當劉國英奪得武夷山第六屆民間斗茶賽肉桂、水仙雙魁的消息傳開,不少人或問候、或祝賀,而劉國英更知道這是對自己種茶、管茶、制茶技術的檢驗,是武夷山民間茶人對自己茶的認可。
也許是命運更垂青他,也許是武夷茶更偏愛他,年僅39歲的劉國英探究武夷茶已有20個年頭,為茶他不知熬過多少日夜,為茶他不知承受多少不理解,為茶他不知自費走了多少地方,為茶……。如今雖為武夷山市茶管辦副主任、武夷山市茶葉同業公會會長,但他深深的知道,此生為這一葉綠色會窮其一生,至死不渝。
愛上茶,無法自拔
1987年,從福建農學院茶葉專業畢業的劉國英被分配了武夷鎮農技站。當時正值武夷鎮九龍山茶場剛成立,作為技術人才,他被抽調到茶場,而且一呆就是四年。在這四年中,他從新茶園開發、栽培管理、低產茶園改造、巖茶粗精制加工技術等等方面,潛心研究,孜孜以求,很好地將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并從實踐中總結和提高技術。到場里的第二年,他就當選為場長,20出頭的他將自己埋在了茶場,埋在了山里,他決心要從這里實現自己的理想。4年來,每逢制茶季節,不到這季茶制完,他從不回家。為了提高制茶的品質,他可以三天三夜不合眼,找竅門,探路子,工夫不負有心人,很快他破解了九龍山毛茶質量難題。雖然該場的茶葉地理環境不如景區內的茶,但經過他不斷改進技術,從1989年至1991年在全市毛茶評比中,該場生產的梅占每年取得第一名,水仙、肉桂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九龍山茶場的名聲也日益鵲起,企業效益連年上升,產品在云霄、漳州等銷區很受歡迎。
1991年底,他告別了九龍山茶場,調往剛成立的鎮經作站任站長至今。經作站主要負責全鎮的經濟作物技術指導,雖然這里他沒有了隨心所遇的制茶基地,但他深深感到,要盡快把自己的制茶技術傳授給茶農。從這時起,他便扮演著科技特派員的角色。從1992年至1994年,他給自己定下了“立足武夷鎮,南(興田)北(吳屯)出擊,無償傳授制茶技術”的工作目標。這三年中,每到茶香四溢季節,他走農家,入茶山,向茶農傳授種茶和制茶技術,如有人來請他,他便馬不停蹄的趕去。1993年春茶時節,吳屯的一個茶廠請他去把關,他硬是在茶廠泡了一個星期,只睡了10多個小時,潛心摸索,打破了人們認為吳屯茶制不出優質上等茶的觀念。茶廠老板高興得拿出一沓鈔票給他,劉國英不但婉拒了老板的好意,還把技術免費的傳授給他。劉國英說,雖然那幾年我沒了自己的基地,但我可操作的基地更大了,能了解到全市各地茶葉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技術上的差異,從而也鍛煉和提高了自己的技術水平,實現了自己為茶區服務,傳播技術的愿望。
隨著武夷巖茶日趨被世人所識,武夷山種茶制茶的人越來越多了,劉國英感到自己一家一戶地跑去傳授技術,效率太低,便在一些茶區開辦培訓班,免費為茶農上課。2000年,他作為我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員被派往武夷巖茶第一村??天心村,他辦班也就更有規律了,如每年5月春茶采摘前舉辦茶葉初制加工技術培訓班,10月則舉辦以栽培管理為主的培訓班。每次辦班,茶農都將教室圍得水泄不通,茶農門說,劉國英上課,講的東西實在,可操作性強,我們都聽得懂。有的茶農沒被通知到來上課,還會怪怨。2001年9月的一天,當他一路顛簸趕到洋莊漿溪村為村民上課時,看到小小的教室擠滿了人,他感動地說:“武夷山的茶農太需要知識了,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我更應把自己的技術無私地傳授給農民。”因此,當中華職校開辦茶葉班后,一心想為武夷山多培養些有技術的年青茶農的他,不僅自任教師,免費為學生上課,而且還為這個班請來了所有的專業課老師。之后,每年春茶季節,他又把自己的茶葉基地、茶廠無償作為學生實用技術實習基地。隨著電話的普及,電話請教技術的人越來越多,劉國英都耐心解答,他每月的手機費有一半是為茶農解答問題的,難怪茶農親切地稱他“咱們的科特派”。
為了茶,心甘情愿
一次遭遇深深的刺痛了劉國英的心,2001年10月19日,從日本剛開完無我茶會的他又趕到杭州開茶博會,然而令他痛心的是偌大的茶博會竟沒有一個武夷巖茶的攤位,而安溪茶卻有十多家,他說:“武夷山人太不懂得創品牌了。”
其實,從劉國英擔任九龍茶場場長后,他就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來打造武夷巖茶品牌。記得隨著他將九龍茶場的茶葉打出名氣后,就有人來找他,欲將品質差的茶冒九龍山茶場茶葉的名義去銷售,被劉國英斷然拒絕。他說,這樣做砸的不僅是九龍山茶場的牌子,更是砸武夷巖茶的牌子,現在,武夷巖茶的牌子還沒樹立起來,怎能把他連根拔掉呢?正因為他的營銷售理念與他的為人一樣,劉國英不僅被茶商們所認同,也被武夷茶人所推崇,稱他為“茶癡”。
2000年1月,武夷鎮巖茶協會成立,劉國英被大家推選為會長,從此,提高武夷巖茶品質、拓展武夷巖茶銷路、弘揚武夷茶文化成為他的中心工作。2000年,為打武夷巖茶品牌,武夷鎮巖茶協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武夷鎮政府、天心村、市茶文化協會、凱捷集團于7月共同承辦了第二屆武夷巖茶茶王賽,他跑上跑下,進進出出,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到,個中的辛苦只有自知,中央、省、地、市新聞媒體極盡宣傳,極大擴大了武夷巖茶的知名度。劉國英說,只要能宣傳、擴大武夷茶知名度,自己就是辛苦些、累些,真的心甘情愿。這次比賽,劉國英在繼首屆茶王賽奪得品種茶王,肉桂、名叢銀獎后,又奪得了肉桂金獎。
走出去參加全國各種茶賽事和茶博會,劉國英認為是擴大武夷茶知名度,樹立武夷巖茶品牌的好路子,因此,他每年都自己掏錢去參加這些活動,或參賽、或與別人交流經驗、或推銷武夷茶。2001年6月的廈門中國茶葉博覽會上,他捧回了肉桂五星級茶王和水仙三星級茶王兩項桂冠。7月份,他的武夷肉桂在福建省名優茶評比中獲得名茶獎。劉國英用實力證明了他不愧是武夷山茶業界第二代茶人的代表。
針對武夷巖茶市場行情疲軟和宣傳促銷力度不夠等問題,從2001年開始,劉國英又牽頭組織策劃舉辦“武夷山民間斗茶賽”,第一屆賽事費用由他和10家茶企業主出,茶農們只要送茶樣即可,獲獎的還有獎金。這在武夷山茶界引起不小的震動,當年有近20個廠家送了27個茶樣,而在那次斗茶賽上他奪得肉桂、名樅2個狀元。之后,劉國英每年都會組織一次民間斗茶賽,到今年已是第六屆,他從未向企業和政府要過一分錢。如今武夷山的民間斗茶賽名氣越來越大,參賽和觀賽的人也越來越多,獲獎的含金量也越來越高,今年送的茶樣有70個之多。用劉國英自己的話:“通過幾年的比賽,促進了武夷山人提高茶品質的意識,也提高武夷巖茶在外的聲譽,作為武夷茶人,為此付出精力、時間、財力又何妨!”
只愿茶,帶富農民
1991年,當時兼任鎮團委書記的劉國英曾被作為考核對象欲調進市直機關,在從政與從技術的人生十字路口,他選擇了技術,他說,只有技術才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對茶的偏愛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需要。
在從事茶葉科普的實踐中,在指導茶農種茶、制茶的過程中,劉國英深深感到,許多科學道理光靠用嘴向茶農宣傳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有配套得示范基地,讓茶農看得見、摸得著,他們才信服。另一方面,從提高自身茶葉技術水平得角度說,也迫切需要一個能實踐自己理論設想的基地。1993年,他傾其家產開發了100畝茶山,1997年,他開始籌辦屬于自己的巖上茶葉科學研究所,通過爭取,承接了省茶科所的新品種區試研究,為他進一步研究武夷巖茶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劉國英所撰寫的《新品種區試研究總結》,雖然只有1000個字,但從那一個個數字,能讀出他為此付出的艱辛勞動,他力圖通過比較試驗,推出品質上乘的武夷巖茶。劉國英憑借這個基地,不斷地制出品質一流的武夷巖茶,并先后在國內許多茶賽事上獲得茶王、狀元、金獎、名茶獎等等一系列獎項。
在擁有自己的基地后,劉國英更注重向茶農傳播有機茶生產的整套技術,把自己的基地作為培訓指導茶農的實習基地。記得申報世遺時,天心村茶農搬出了景區,茶農們都新建了家庭式廠房,然而當年,不知何因,全村的毛茶質量普遍下降,茶農們大為驚慌。劉國英獲悉后一頭扎進茶農家,找原因,與自己的基地比對,很快找到影響品質的原因。原來山內山外的地理氣候、居住環境、溫濕度有很大差別,而茶農卻沒有根據這些變化及時調整制作工藝。找到根源,劉國英及時改進工藝,并向茶農廣泛宣傳,很快天心村的巖茶又恢復了原有的品質和茶香。茶農的收入并未因居住環境變化而降低,反而隨著武夷巖茶宣傳的加大,收入不斷提高,畝產量提高了30%,價格提高了23%,人均從茶葉中增收1000元,農殘檢出率從25%幾乎下降到零,從無超標出現。
這幾年,武夷山市委、政府在對武夷巖茶的宣傳上不斷加大力度,這讓像劉國英一樣的愛茶人興奮不已,更加投入到武夷茶的發展、研究中,之后,將自己10多年來對茶葉探究積累的經驗無償地傳給所有的茶農,他說要盡自己的力量在武夷山市形成種茶人講茶園管理,制茶人講品質,賣茶人講好價格的氛圍,而這一切需要所有茶人共同努力。也正基于這種認識,劉國英在武夷山茶葉界的威信不斷提高,他對武夷巖茶的獨到見解也為許多茶人所贊賞,也得到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05年他被任命為武夷山市茶管辦副主任,并被武夷茶人眾望所歸地推選為市茶葉同業公會會長。作為南平市“高位嫁接”的科技人才,他先后被評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員”、“實踐三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