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0日上午8時,中華茶人聯誼會、《中華茶人》的創辦人之一王郁風先生走完了他82年的人生之路。在人們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準備為他籌備喪事,紀念這位茶界前輩、學者時,卻得知他留下的遺囑竟是:“大災之年,一切后事從簡。”聽到這樸實的話語,我們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傷感,在沒有靈堂、沒有哀樂、沒有白花、沒有黑紗、沒有為故人送別的一切儀式情況下,只在我們茶人的心底,為他老人家默哀、鞠躬、送行!
王郁風先生是安徽黃山歙縣人,經歷了新舊兩個中國。年幼喪親,生活非常艱辛,僅上過兩年私塾的他,為了糊口14歲便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最先來到茶區蘇州,進了一家茶場,憑勤勞、聰慧,短短幾年時間,他就學會了茶葉生產、加工的各項技術,從此與茶結緣。1945年,抗戰勝利后,王郁風又來到上海郊區一家茶葉店,學習茶葉經營貿易。這期間,他又掌握了經營貿易的技巧。通過勤奮好學和實踐積累,1950年他考入了貿易部的干部學校,此時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急需人才。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中國茶葉總公司(今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從此兢兢業業為中國茶葉的出口創匯工作了幾十年,直到1989年退休。
作為中茶公司的職工,到點退休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但作為茶人的王郁風可一刻沒有離崗。他與黃國光、張大為、陳奭文、劉崇禮等一大批老茶人,克服重重困難,在各級政府、中茶公司老領導關心支持下,1990年組織成立了全國性茶葉社團組織——中華茶人聯誼會,同年創辦了《中華茶人》會刊,他任副秘書長兼編輯。18年過去了,中華茶人聯誼會會員已發展到近2000人,會員單位150個,始終被茶人當作“中華茶人之家”;《中華茶人》會刊,作為茶人交流的平臺,也深受會員的愛戴!因年事已高王郁風先生不再擔任副秘書長兼編輯,但他勤奮的筆始終沒有停下,每期都為《中華茶人》投稿,直到去世前一期,他還寫了題為“中茶商標”的淵源與含義。在病中,我們去看望他老人家,他談到的還是茶,并且告訴我們他的心愿就是“想把這些年的大量書稿整理、編輯成冊,供茶人們參考”。
在中華茶人聯誼會成立后,王郁風等中華老茶人不辭勞苦,不計得失,先后編輯、出版了《中國——茶的故鄉》,《中國茶葉五千年》,《中茶史錄》,《茶葉出口統計》等書籍,為中國茶葉發展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文化資料。可有誰深思過,這些巨著里融入了王郁風先生的多少心血和知識積累。
1992年10月,也就是中華茶人聯誼會成立后兩年,當時雖然海峽兩岸的關系還十分緊張,但“天下茶人是一家”,在王郁風等中華老茶人的多方溝通、聯絡、精心組織下,“首屆海峽兩岸茶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了。臺灣區茶業工業同業公會黃正敏、李勝進、范增平等理事長親自率68名臺灣茶人出席會議,開創了兩岸茶人交往的先河。
近幾年,云南普洱茶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云南普洱市(原思茅地區,思茅市),到2007年已經舉辦了八次“普洱茶文化節”。有誰知道,16年前的“第一次普洱茶文化節暨云南古茶樹保護研討會”,就是中華茶人聯誼會組織發起的,時任的常務副秘書長陳奭文、副秘書長王郁風親自到思茅組織會議,還特別邀請了港澳臺、東南亞以及全球40多名茶葉專家出席會議。王郁風先生在會上作了“關于加強云南古茶樹保護”的演講,會后還出版了論文集,至今仍被許多茶人珍藏。應該提及的是,這次會議對促進云南普洱茶發展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從此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后來的普洱茶火暴奠定了基礎。
王郁風老先生,不光文章寫得好,書法也非常好,對茶界的人求他題字總是有求必應。大約5年前,安徽黃山一個年輕茶人,認識到徽茶要有大突破,必須打造茶葉品牌,于是他來茶聯找到我,想請王老題寫“徽州家茶”四個字。王老心系全國茶區,幫助過不知多少茶人,他作為安徽茶人,更希望家鄉茶區的父老鄉親能早日脫貧致富,二話沒說就給揮筆寫了“徽州家茶”四個大字。
在王老去世前5天,我們到醫院看望他。躺在病床正輸著液、臉色蒼白的他,見我們進來還想撐著虛弱的身體坐起來,我們急忙勸阻他千萬別動,他親切地向我們點點頭,十分費力地說著話。不經意間,我一眼看到了他床頭上還放著一本茶葉刊物,在生命垂危之際,王老心里裝的還是茶葉啊。見到此狀,即便你是鋼鐵鑄成的人,也會潸然淚下……
王郁風先生,一生以當代茶圣吳覺農為榜樣,做到了“厚德,事茶”。他是合格的中華茶人,受到了廣大茶人的尊敬和愛戴,2007年榮獲了“吳覺農功勛獎章”——這是對為中國茶葉事業奮斗了近70年的老茶人最好的褒獎,當之無愧!
前輩王老安息吧,我們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