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進北京潘家園附近一幢居民樓的地下室,香氣繚繞。繞過商品雜陳的幾個房間,見到高博達和他的錫壺。
這是在北京的一個商貿公司,高博達做總經理。小到炒鍋拖把,貴到捷克水晶,居家用品,瑣瑣碎碎;錢來錢往,一地雞毛。幸有錫壺,讓高博達覺得自己還有點兒別的“追求”。
高博達喜歡壺,從眼神里看的出來,當他的目光聚焦于錫壺時,滿是歡喜和鐘愛。問起高博達為什么會收藏錫壺,他竟答不上來。許是天意,冥冥中讓他與錫壺結緣。
高博達的祖父曾為京城著名瓷器、字畫收藏家,他自己九十年代起涉入錫壺收藏,從愛好到癡迷,一發不可收拾。錫壺是冷門,據知至今國內系列收藏者僅他一人。
每有閑暇,四方討弄或把玩琢磨,“真的是修身養性”,幽幽的臺燈下,高博達將幾個形態各異的錫壺一一擺到桌上?;薨刀毮伒腻a質、經典而出奇的玄機與匠意、布滿壺身的陰刻與鏤飾,古色古韻,確如沉香一縷,讓人迷戀。
古有記載,錫器之作,早在商周青銅時代即見,乃冶金術重中之一。錫壺盛行,自日用而至雅玩,唯明清以降。其造壺之術有八大工序:將優質錫料熔化、壓片、造型、刮光、雕刻等,最后成品色澤如銀,光亮如鏡,兼有防潮、保溫、耐酸、耐堿之優點,以其雅俗共賞而與陶瓷、紫砂等同為我國傳統收藏之瑰寶。
錫壺工藝,自明代開始幾上層樓。其中尤以江蘇吳中木瀆、常熟產壺最佳。“蓋以品質精良,實非他二所能及”。至清嘉、道以后,紫砂、彩瓷等包錫壺比較流行,同時開始有精品壺作為御用品進奉皇宮。錫壺同紫砂壺一樣,亦有名家制壺傳史,明有朱端之、清有楊彭年。
高博達說起他那400多把錫壺,立刻神采飛揚。
“你看,這把六面紫檀包錫壺就是楊彭年所造。再看這個手茶爐,看上去是一個手爐,也確有手爐之功,壺中盛熱水,就可暖手。但打開壺蓋兒,看見了嗎?茶壺嘴藏在其中,里面還有茶漏,是絕好的錫茶壺。還有這把蓮花壺,史書上說,從唐代就已失傳。鴛鴦轉心壺更是了得,可同時裝兩種不同的酒,仔細看,壺嘴暗分兩半,壺把上兩個神秘的小眼,暗藏的機關就在這里。按一個小眼,就倒出一種,按另一個小眼,就會倒出另一種酒……”
高博達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也難怪,偌大中國,泱泱收藏,中原錫壺唯高博達一人識得,一人系列收藏?!板a質銀花”的錫壺自然也就身價不菲,據說每一把錫壺平均價值在幾萬元以上,400多把錫壺的身家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