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蒼偏愛,把美山、美水和美人都賜予江南,而且把珍貴的紫砂土,單獨賜予江南的宜興。
顧勤做紫砂壺,說是做壺,其實在以江南女子的錦心和巧手,在做江南。
江南,花團錦簇的春天,實實在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園,顧勤想把這“世界花園”做到壺上,讓江南以外的人也能領略江南的秀和江南的美,于是,動腦子,展功夫,擷取大江南中的點滴,做成一把“秀春”壺,讓喝茶玩壺的人欣賞壺里壺外的春天。顧勤的壺,秀氣、精致,更有江南女子的天趣。童年時,見到雨后的江南天空,掛起了七彩的虹,她便把記憶中天上的彩練掛到了壺上,成了提梁,舒展而飄逸。江南女子愛美,當北方漢子還穿著棉衣時,江南的姑娘們已穿起翩翩起舞的花裙,滿街地流淌著時尚了。這份時尚,被顧勤設計到紫砂壺上,起了個壺名,叫“風韻”,使原本美麗的紫砂壺平添了一份遐想和思念。
顧勤出身紫砂名門,父親顧紹培是著名的大師,他設計制作的“百壽瓶”曾轟動德國,以東方式的端莊,征服了洋評委,捧了個金獎回來,父輩紫砂藝術的造詣,也在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女兒們,再加上,顧氏三姐妹,個個聰明好學。在中央工藝美院的課堂上,見到她求學的倩影,京都藝術大展,金榜題名,顧勤的壺,有著顧氏獨特的風味。
顧勤制壺,既有江南女人的細膩,也有著蘇東坡“鐵板銅琵琶”的大氣,略知中國工藝美術史的人都知道,漢代的石雕、瓦當,總帶著他們開國皇帝劉邦“大風歌”的底氣,可江南女子顧勤,正是用江南式的巧手,做了一把“漢璧”壺,那線條、那造型、那氣度儼然就是大家風范。也難怪,因為顧勤本來就不是小家碧玉,而是大家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