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制壺名家鮑利安生長在陶都宜興。宜興可稱是陶的古都、茶的綠洲、竹的海洋、洞的世界。
自然條件形成的茶文化,得天獨厚的紫砂使他無法離開茶、壺的世界,尤其是宜興紫砂更是集日用和藝術為一體的上等佳品。鮑利安說他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家里有一把“漢君”紫砂壺,每天上午見到父親泡一壺茶,愛不釋手地反復在喝、玩、擦,當時他都特好奇,總想能親自摸一摸,自己感受感受,可說什么也不準他碰。父親越是不讓他碰,他對紫砂壺的好奇心就越強了。
鮑利安帶著這種對紫砂的好奇和神秘感于1978年高中畢業后被統一分配進了宜興紫砂工藝廠同宜興紫砂結下了不解之緣,踏上了紫砂制作的藝術生涯。
眾所周知,紫砂壺因為有良好的透氣性,所以泡茶不走味,儲茶不變色,盛茶不易餿,加之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發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也更醇郁芳馨,甚至空壺里注入沸水,都會有一股清淡的香味,提、握、撫摸不會燙手。可有誰知道,一把好的紫砂壺的問世,是要付出多么艱辛的努力。
剛進廠學徒時,鮑利安對紫砂只是好奇,認為只是在泥巴當中挖一個洞,可真正學起來的苦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一坐就是8個多小時,冬天手放在冰冷的泥上,凍得通紅發脹,渾身直打抖,夏天酷暑不能開窗、吹電扇。他特別不能接受的是作為一個大小伙子,整天坐在凳子上一動不動,做著同一個動作練基本功,枯燥乏味。但鮑利安是幸運的,他進廠后,曾先后從師于高麗君、曹婉芬、潘持平等老師學藝,在他們的諄諄教導下,鮑利安對紫砂壺有了真正的認識。其間,他又二次進中央工藝美院學習、深造,從陶藝理論上得到了較為系統的灌輸。更為重要的是,他又得到了工藝大師顧景舟的3年親授指導,這使他受益匪淺,無論在陶藝的理論基礎上,還是在陶藝的實際制作上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在紫砂茶壺的制作上取得較好成績后,鮑利安便向更深層次探索。宜興紫砂,尤以紫砂壺為代表,數百年來的沿革和發展的軌跡,無論從歷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藝術的角度,它與我國其他的傳統工藝美術品一樣,都有一個繼承與創新的問題。要想自己在制壺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就要立足在壺的創新設計上,不斷創作,不斷進取。鮑利安遵循顧景舟大師的精辟之言:“紫砂壺造型的千姿百態可謂祖國工藝美術之寶庫。其間蘊藏著豐富多彩的完美器型,集歷代藝人的創作智慧,經過數百年來的提煉修改才日臻完善。探索壺藝的創作要突出‘型、神、氣’三個要素。”他在創作實踐中,十分注重線與面的結合、神與氣的表現、內涵與外延的有效融洽,從而使人感到其作品形象豐富,回味無窮。
經過名師的指點和他自己堅持不懈的磨練,鮑利安創出了制壺藝術上自己的風格,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與好評。與此同時,為發展開拓紫砂工藝事業,作為廠部任命的藝徒培訓中心教師的他,在付出無數心血的同時,先后有8名學員走上了主要技術崗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鮑利安在制壺道路上的成就,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肯定和社會的回報。他的作品也多次在全國各類陶瓷展中獲獎:2000年中國國家級第二屆工藝美術大師級精品展中,他的《五福拜壽》組壺榮獲金獎,《結義》壺榮獲銀獎;2003年第五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級精品展中,《恒羊開泰》壺榮獲金獎。鮑利安的很多作品先后在“唐人工藝”、“壺錦”、“茶與壺”、“紫玉金砂”、“方圓天地”、“砂壺集”等雜志刊載。
面對驕人的成績,鮑利安說:“我知道今天的成績,只能成為明天的歷史,明天的發展才是我的祈盼與追求。我會以目前的成績作為新的起點,不斷吸取新的營養充實自己,繼續向老一輩大師們學習、取經,多創作一些適應各種層面人物所喜愛的紫砂壺,為使自己達到制壺的最高境界而自強不息,為宜興紫砂壺的不斷輝煌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