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下過如此結論:初中文化的人做茶葉生意,往往容易獲得成功。巧得是,記者日前采訪南京金壺春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財德時,無意中得知,他也是初中畢業后投身茶行業的。吳財德,矮矮的身材、黑黑的皮膚、清瘦的面龐,一張典型南方漢子的臉。融入人群中,誰也不會注意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茶老板。
記者去采訪時,只見他一邊熟練地沏起了工夫茶,請買茶者品嘗,一邊用家鄉話與買茶者交談,很快做成了一筆600元的生意。隨后,又用帶著濃重福建口音的普通話與記者交談起來。
吳財德是福建安溪人,家中有9個弟兄、3個姐妹,他排行最后,用南京話來說,是“老巴子”。他出身貧寒,9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把他拉扯大。當吳財德16歲初中畢業時,家中已無力供他繼續讀書,只得輟學。此后,為了生計,他做過小工、代過課,還跑過業務。由于生長在茶鄉,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幾年的打工經歷,他決定自己創業,從熟悉的茶業做起。好不容易拼湊了10萬元,便與六兄來到上海灘推銷茶葉。原指望很快掘得“第一桶金”,不料“馬失前蹄”大傷元氣。代理商拿了他們的茶葉竟銷聲匿跡,吳財德白白地損失了8萬多元。足足有一個多月,吳財德傷心地吃不下飯,但這并沒有挫傷他的信心。他改變了策略,自己在外灘開店賣茶葉。由于茶葉質量好,價位合理,講誠信,生意逐漸興旺起來。當積蓄了一定的資金后,他聽幾位臺灣來的客商介紹說開茶樓能賺大錢,便轉向南京發展。經過一番市場調研,他發現偌大的南京城竟沒有一個像樣的茶葉批發市場,于是投資在城西的賽虹橋建茶葉市場。與此同時,吳財德又投資在江南的夫子廟和江北的大廠地區各開了一個茶樓。誰知命運再次與他開了個大玩笑:茶葉市場剛進入正常運轉,遇到政府行為,規劃中的大型立交橋在此拔地而起,茶葉市場只得另謀出路。而他開的兩個茶樓,一個虧損、一個因鄰居失火,殃及茶樓,全部“關門大吉”。雙重打擊,吳財德損失了數十萬元。但這一切,沒能阻擋住這位福建人不服輸的步伐。不久,吳財德又和其他幾個兄弟聯手在南京城北的下關地區開發了一個新的茶葉市場,經過5年的培育,市場已初具規模。目前,已收回投資。吳財德也在此建起了金壺春茶葉有限公司。雖然他來自烏龍茶的家鄉,但他深知“入鄉隨俗”的重要性。南京人愛喝綠茶,經營中,他把烏龍茶的比重放在25%,以品種全、檔次多取勝。而把75%的重頭戲放在綠茶上。以蘇州的碧螺春、南京的雨花、杭州的龍井、溧陽的翠柏、宜興的獨芽等名牌產品為主打品種,年銷量近3萬公斤,銷售額超過300萬元。
經過5年的穩步發展,吳財德又燃起了新的創業欲望,他決定“與時俱進”,根據人們的收入不斷上升、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現實,準備在南京城內再開幾個精品茶葉店,既讓市民們品茗高質量的好茶,又使自己的茶業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今年將有兩個精品茶葉店開門迎客。
中國的茶業史不正是一大批默默奉獻的吳財德們譜寫而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