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說到茶就不能不說茶具,也就會說到著名的紫砂茶器。
紫砂茶器從產生、發展到登上實用工藝美術的殿堂,是跟當時文人的影響分不開的。在明代,飲茶早已是文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明代的飲茶方式已經發展為沸水沖泡散茶,這就需要茶壺,這期間制作的紫砂茶器原料是含鐵、硅量較高的陶土,因此,其比一般陶器的密度大,因它的外表不上釉,又比瓷器的透氣性好,很適合于泡茶,所以受到好飲茶文人階層的賞識。明萬歷年間的制壺藝人時大彬因結識了許多文人,并根據文人品茶的理論和對茶具大小深淺的要求,開始改制小壺,其制作的紫砂壺,不僅大小適應品茶的需要,而且造型亦很質樸,迎合了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文人們對大彬壺倍加贊譽,于是有“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的佳句。
談到文人與紫砂壺的關系,陳曼生是一位不能不提及的重要人物,他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今杭州人,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他迷戀紫砂壺,遠遠超出了賞玩的要求,且親自參與制作。他在宜興任職期間,與名藝人楊彭年合作,設計了“十八壺式”,請楊彭年制作,他再在壺上題刻詩句銘文,他的作品被世人稱為“曼生壺”,該壺最明顯的特征是簡練而典雅,其造型多取材于古井、竹節、斗笠等,寄托了文人的雅趣。在紫砂壺上題刻的風氣,由陳曼生開創之后,一直流傳下來。陳曼生以后,上海書畫家瞿子冶也十分喜愛紫砂壺,他派人到宜興監造,并在壺面上鐫刻瞿子冶畫的梅、蘭、竹和他寫的詩,鈐上他的印章,于是詩書畫印與紫砂壺結合起來,如今飲茶的器具雖然不斷增多,但文人雅士們仍對紫砂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