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榮簡介浙江大學農學院副院長,茶學系系主任,主要從事生物技術與茶資源利用研究。建立了苦丁茶栽培技術和加工工藝體系,發明茶樹催發素,開發了系列茶飲料產品。對待名利,他清淡如茶;追求事業,他濃烈似火。近5年來,主持國家級和部省級科研項目13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橫向重大項目1項。累計發表科學論文12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1篇。
1957年,梁月榮出生在廣西玉林容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74年,高中畢業的他在當地成為了一名中學化學老師。1977年,他參加了“文革”結束后的首次高考,很偶然地被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業所錄取,從此與茶葉結下了不解情緣。
一封來自英國的E-MAIL在浙大茶學系的郵箱中,一直保留著這樣一封特殊的E-MAIL,發件地來自大洋彼岸的英國,發件人便是時任浙大茶葉研究所所長的梁月榮。
當時,梁教授應出版社的要求,組織一批研究生編寫一本新書,當學生完成的初稿傳到正在英國學習的梁月榮手上時,這位不輕易發火的老師動怒了。“學術是嚴肅的,即使是引用,也應該經過仔細的考證,否則就會犯可笑的低級錯誤”“做學問,就要先學會做人;要學茶科技,先學茶品格”。
“對于這封漂洋過海的責備信,我們沒有一絲的委屈,相反他體現了梁老師對學術的嚴謹、對學生的嚴格,而E-MAIL中的這幾句話成為了我們很多學生的座右銘”。當時參與編寫的研究生弟子如是說。
“實驗室,我的茶館”
梁月榮平日嗜喜喝茶,但卻很少上茶館“為了喝茶而喝茶”。“我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做實驗,實驗室便是我的茶館。”“完成實驗再品上那么一杯茶,略苦后甘,別有余香。”
的確,梁月榮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放在了實驗室,一做起實驗常常是廢寢忘食,采訪時,梁教授辦公桌上那一袋沒有吃完的餅干,便是最好的見證。
從系副主任到系主任再到副院長,梁月榮的工作越來越多。為了保證每天的研究時間,七點一刻、七點甚至更早,梁教授就已經在實驗室“開工”了。“我每天七點半到實驗室,以為我是最早的,沒想到梁老師比我還早。”提到這個事情,學生顯得異常興奮。
“雖然這么多年來,很少看到梁老師有個感冒發燒的,但是我們這些學生還是為老師捏了一把汗。”而面對學生的擔心,梁月榮只是付之一笑:“沒什么辛苦的,習慣了。”
“他們需要我們”
“茶業科技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如若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不到基層單位、實踐部門中去,科研工作就會與社會需求脫軌,科研成果也就失去推廣應用的價值。”
作為應用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梁月榮把相當多的時間放在了茶園里的親身勞作、茶場里與茶農的促膝長談。有學生為梁教授作過統計:在過去的3、4月份,梁教授有一半多的時間在外出差,而每三次出差有一次必是下鄉。
“我永遠也忘不了一個叫盛再根的茶農!”當時我和劉祖生老師在新昌鏡嶺鎮的實驗基地檢查茶樹新品種“浙農139”和“浙農117”的推廣應用情況,盛再根為了討教這些新品種的栽培方法并獲得育苗材料,在得知我們已經回杭后,他一直追到了杭州,最后在農大轉悠了半天,終于找到了劉祖生老師的辦公室。此時,梁教授原本舒展的濃眉,頓時鎖成一團,語重心長道:“茶農怎么會有如此的執著?他們需要我們啊”。
中國茶世界茶“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有著久遠、博大的茶文化,國外同行由于沒有系統的茶學專業教育,對于‘茶性’的了解還比較膚淺。因此,他們很需要我們的合作與配合。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在化學成分鑒定、深加工產品開發等確是走在我們前面,先進的設備、良好體制、卓有遠見的理念和嚴謹的學風是我們所要學習借鑒的。”
研究生畢業后梁月榮從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把國外的茶學論文翻譯成中文,然后推薦到國內的雜志發表。這個過程讓他練就了良好的外語功底,為以后的對外交流打下了基礎。
1990年,梁月榮扔下只有2歲的女兒,飛赴英國與聯合利華研究所進行科研項目合作,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為了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茶葉,他開始外文著書的倡導,并身體力行與沈生榮著成中英文對照普及讀本《中國茶》出版海外。20世紀末,與日本、韓國、肯尼亞等合作,開展茶樹重要基因克隆和轉基因等研究,獲得了低咖啡因、高兒茶素含量的重要育種材料,為茶樹分子育種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