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在杭州,王旭烽能否寫出問鼎茅盾文學獎的《茶人三部曲》?
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假設不符合邏輯。
還是讓我們來看看現(xiàn)實主義的分析,中國茶都杭州究竟給這位女作家多少潤澤吧。
年幼入杭,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歷史系,曾供職于中國茶葉博物館,幾乎所有的文字都與茶有關。從來沒有一個文人像王旭烽如此與茶糾纏不清,甚至難以割舍。“如果用一種植物來關照我們這個民族的話,沒有什么比茶來得更為合適了。茶的內斂、歷史悠久、生命力旺盛的特點很多地方與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相關?!蓖跣穹檎f。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幕:她與茶界友人一起發(fā)起了捍衛(wèi)國茶的活動,沖動、激越,慷慨陳詞,奔走于電臺、電視臺和各種集會上,成為一名堅定的國茶維護派。
她可以為一個素不相識的兩次換腎都失敗的女茶人奔走相告,鍥而不舍,遇到誰都說一句話:大家?guī)蛶退?,買她的茶葉?!暗搅撕贾?,茶文化變成了一種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文化。杭州的很多茶藝館并不是為旅游者而建的,而是因為本地市民的生活習慣和杭州城市的特點而出現(xiàn)的,很多杭州人在朋友相聚的時候總會把茶館當作首選。”王旭烽說。
王旭烽同樣如此。你能想象一個有著成熟閱歷的女人在去了一趟梅家塢后,看著茶樓老板的大學生女兒穿著一件灰白格子的短式旗袍,她能立即找人照著那件旗袍的式樣給自己做一件,如獲至寶地在自家的客廳里穿著展示給客人,心情舒暢得也像一個剛邁進校門的大學生。在她的身邊,一壺清香四溢的西湖龍井擺在了一套從民間搜來的藤制茶桌上。
王旭烽說,杭州的茶已經從日常的習慣中變化成永恒的文化張力,她甚至用“花崗巖”來形容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茶文化在杭州有歷史的傳承,其存在和發(fā)展與杭州市民精致的居住生活習慣有密切聯(lián)系。茶已經成為杭州的文化體現(xiàn)和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