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以來,劉文新創建了文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現年銷售額達2800多萬元;公司建有無公害生態茶園基地5萬多畝,吸納5000多名茶農就業,帶動2萬多茶農脫貧致富,累計增收達3億多元。
在河南省信陽市大別山區,有一位茶界青年精英,他就是最近獲得第十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稱號的劉文新。
創辦公司成茶商
河南信陽是農業大市,全市75%是農民,茶是信陽的主要農產品和支柱產業。
1989年冬天,劉文新帶著一床棉被和300元錢從信陽市平橋區肖王村來到了市區,開始了販賣雞蛋的生涯。那時,大冬天里,沒有毛褲,沒有襪子,早晨是1碗5角錢的熱干面,中午是一塊燒餅,夜晚回來青菜豆芽“打牙祭”。那年底他賺了300元。
賣雞蛋,讓劉文新學會了適應市場。當時,賣1枚雞蛋頂多賺1分錢,賣一兩茶葉能賺2角錢,他從利潤最大化角度選擇了經營茶葉。
打造品牌做茶人
隨著規模的漸漸擴大,文新公司走上了一條品牌發展之路。1999年,作為河南省茶葉唯一名優產品,被省政府命名為“重點保護產品”。
品質是茶葉的根本,劉文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信陽毛尖的品質。他又先后組建了“文新毛尖茶廠”,并投巨資購置了先進的茶葉生產保鮮設備,建起了保鮮庫。他還聘請全國著名的茶葉專家作為公司的高級顧問,對茶的加工工藝進行改進,使其風味、質量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去年“文新”牌信陽毛尖成為全省十大名牌農產品之一。
壯大產業富茶農
從“提籃小賣”到今天的規范經營,劉文新摒棄了傳統的小農經營意識,實現了從茶販到經銷大戶的轉變。劉文新常常動情地說: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讓信陽毛尖這個產業發展起來,讓更多的茶農盡快富裕起來。
前些年,信陽茶鄉茶農賣茶難,有好茶無好價,山鄉農民生活艱難。茶農劉永軍辛辛苦苦干一年,才能維持“肚兒圓”。他成為文新公司基地的成員后,文新公司給他提供優良茶樹品種,種植有機茶,每年產干茶1000多斤,公司統一收購,一年收入八九萬元,幾年就蓋上樓房、騎上摩托。像他們這樣的茶農,僅在浉河港鄉直接受益的就有1萬多人。
白龍潭村雖說戶戶種茶,但管理粗放,產量低、質量低、價格低。基地建成后,劉文新組織公司技術人員免費為茶農提供培訓、種植、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先后接受技術培訓的茶農達2萬人次,使該村發展綠色有機茶產量提高30%,效益增加5倍,徹底解決了茶農賣茶難和市場價格低的問題。
由戶到組,由組到村,由村到鄉,直到鄉外,文新公司的輻射力成為茶農致富奔小康的強大助推力。2003年,該公司率先與3000多戶茶農簽訂了農業產業化合同,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不施化肥農藥、合成色素和防腐劑;公司保證收購價格高出當地平均價格的30%,合同農戶收入最多達4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