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基元是個有遠見的茶商。否則,他不會讓荒廢了10多年的茶園起死回生,也不會花巨資引進先進的制茶工具,更不會讓茶樹的可利用資源發揮到極致。更為重要的是,他發現了自己的背后是一個需求量大、利潤足以讓人夜不能寐的廣闊市場———今年綠茶飲料在韓國市場超過300億韓元已是既成事實。
不久前,福建省安溪縣以久負盛名的茶產業吸引了約19家臺商。此舉不僅提升了安溪茶葉品質,更重要的是轉變了當地茶農的觀念,帶來了新的技術、管理和市場知識。聯系到眼下這個韓國茶商的作為,的確讓我們在“走出去”的困乏中眼前一亮。
韓商也好,臺商也罷,他們看好的無非是廣闊的原料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他們所帶來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現代茶產品開發理念并非主觀意愿。他們不會改變我們國貨“質次價高”的形象,更不會因我們茶產業的品牌建設、營銷策略處于較低水平以及附加值難以增加而悲痛不止。
請進來,并不是乖乖為外商服務,一切由他,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學習他,不盲從;走出去,產品要上檔次,不是把低價作為惟一利器,要加強市場研究,開發獨具特色的茶類,及時捕捉信息。湖南省茶葉有限公司的有機茶出口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他通過國外市場反饋的信息,認準有機茶是打開國際市場的“金鑰匙”。于是,該公司積極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幫助茶農降低農殘,生產健康、無污染的有機茶。該公司已連續三年保持出口歐盟市場全國第一。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凡事還得靠自己。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創新只能自主,沒有自己的品牌,生產多少好東西都是別人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