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輝小心翼翼地撥了撥最后種下的一排茶葉幼苗的嫩葉,察看它們的長勢,隨后拍拍手上的泥,滿意地站了起來。對這新種下的60多萬株茶葉幼苗,沈月輝像照顧嬰兒那樣用心。
沈月輝是戴村鎮的種茶大戶,他種出的三清茶因“香氣清高、湯色清澈、滋味清醇”遠近聞名,曾獲得過茶葉界含金量頗高的“浙江名茶”獎。茶園已經有8年沒用過農藥,這里產出的茶可是生態茶。
想當初,這位種茶好手卻是被逼上梁山的。1990年之前,沈月輝是戴村鎮農辦的一位機關干部,原以為就這樣在崗位上待一輩子,可就在那一年,鎮領導交給他一個重擔:管理種茶葉的林場。當時林場已荒廢多年,房子都倒了,要重新運作起來并非一件易事。
沈月輝當時不懂種茶葉。他請了幾個人跟著老師傅慢慢地摸索。他發現戴村的炒青茶葉一公斤只賣幾元錢,可別人的扁茶卻能賣幾十元。他想,不對啊,戴村環境好,茶葉品種不錯,怎么就賣不了好價錢呢?一打聽,原來關鍵還在于炒制方法不同。為此,他專門跑到外地去學扁茶的炒制工藝。這一學,就迷上了。
林場建在石牛山的山峰上,從山下上去要走兩個小時。沈月輝隔幾天就要去看一次。冬天霜凍,夏天干旱的時候,他更是天天上去守著那些茶樹。一次為了引水澆樹,他一直在地里守到凌晨兩點半。
成了茶農的沈月輝很有心得。他向記者描述了一種特制好茶的制作過程:摘時就極有講究,形狀要一芽一葉,10畝地一般一天只能摘出來2兩。炒制更考功夫,只有老師傅才炒得好,一旦有一點焦片出現,整鍋都報廢?!斑@樣的茶葉泡出來完全就是一件藝術品?!?p>沈月輝對茶葉市場看得遠一些,他為自己的茶葉取名“三清茶”,打出了品牌。在1991年的國際茶文化節上,“三清茶”獲得了“色澤、香氣、工藝、味道”四個第一。這給半路出家種茶的沈月輝帶來了信心。退休后,他索性自己承包林場繼續種茶,并陸續發展了沈村林場和佛山林場等800多畝茶葉基地。
前些天,沈月輝又帶著人上了沙子山,他打算在那里搞一個中心示范方,全部種高品質茶葉?!拔乙谶@里種出讓國內專家都叫好的茶葉來?!鄙蛟螺x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