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口鎮朱坊村,時常可見一位在茶山上忙碌的中年人———他就是今年被評為南平市勞動模范的種茶能手蘭成發。他怎么會和茶結下不解之緣呢?這還得從頭說起。1991年底,新婚不久的蘭成發帶著妻子到福安老家走親戚,了解到此地清明前的茶青每公斤都可賣到60多元,成品優質茶每公斤可賣到400多元。“一畝茶山可年產茶葉50—70公斤,畝產值3000多元,如果種10畝就可賣3萬多元,種上20畝,甚至……”他心里不停地盤算著。
不久,他回到朱坊村,在村委會的支持下,一片40畝的荒山無償提供給他開發,蘭成發種茶的信心更足了。為了更好地了解市場,他遠到浙江杭州,近到福安、光澤等地拜訪了當地的種茶大戶,了解他們的生產經營管理情況,請教了鎮農技人員,取得他們的支持。1992年9月,蘭成發把幾年來積攢的1.5萬元錢拿出來,并說服了妻弟一起合伙種茶,還向信用社貸款5000元,從福安引進7萬多株“福云6號”茶苗,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就在蘭成發開荒將茶苗種下去的第二年,天公不作美,出現了少有的旱災。由于他經驗不足,加上資金不夠,茶山上噴灌設施沒有及時跟上,造成70%近5萬株茶苗枯死,他的妻弟見此情形撤股不干了,他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
吃一塹、長一智。蘭成發意識到搞農業生產不能沒有科學知識。這以后,他每年都花上不少錢訂閱有關報刊、雜志。白天上山勞動,晚上燈下攻讀,一有機會就向鎮、村農技員請教,終于摸清了不同品種茶樹特性。到1995年年底,他的茶山面積已達40多畝,近10萬株,品種除“福云6號”白茶外,還引種浙江龍井等優質綠茶,并在幾年的經驗積累中,他掌握了育苗技術,從1996年開始至今,他每年都育茶苗4萬株左右。
為炒好茶,蘭成發一雙手在溫度高達100多度的鐵鍋里翻炒,一雙手全被燙起泡,連筷子都不能抓。為炒好碧螺春茶,他花了500元錢請來一位炒茶行家,向他請教。每次有炒茶能手來他這里購買茶青時,他總是想方設法將他們留下來,免費提供設備供他們炒茶,自己從中“偷”學炒茶技藝。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炒出的茶葉逐漸小有名氣,浙江、安徽等地的客戶都跑到這里定貨。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如今,他每年可銷售茶葉3000多公斤,獲純利近6萬元,每年還育苗4萬株,收入近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種茶大戶。富裕后的蘭成發并沒有忘記曾經幫助過他的鄉親們,不僅把自己所學的種茶、制茶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前來取經的村民,而且在資金上也給予扶持。村民朱建強、楊長根想將竹前村的一片近100畝的荒蕪果山租賃來種茶,但又怕資金和技術跟不上,蘭成發得知這一情況后,拿出2萬元,以入股的形式支持他們種茶。在他的帶動下,全村已有8戶群眾種上了茶葉,新增種茶面積200余畝。在采茶、制茶過程中,他總是請本村群眾幫忙,一方面解決村里的富余勞力,另一方面帶動了群眾致富的積極性。在采、制茶的7個月中,他支付本村村民的勞動報酬就達6萬多元。
去年“6.22”洪災,他顧不上自己被毀的10余畝茶山,花了5000元錢買了一臺16馬力的柴油發電機,發電供應全村照明,深得群眾的好評。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今蘭成發又開發了一片50多畝的荒山,種上了新優茶苗。為提高茶葉檔次,他投資2萬多元購置了炒茶機、烘干機等設備。目前,他還計劃興建一座集廠房、工房、住房為一體的框架型住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