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市老西關的荔灣路,六十四歲的退休老人梁新恩,二十多年來潛心研究茶文化,專志收集各種茶具,至今已收藏茶壺六百多件,包括紋銀壺、玉壺、景泰藍壺、紫砂壺、梨木壺、陶瓷壺等十多種材質,造型各不相同,蔚為奇觀。
收藏茶具從“天光墟”起步
已是古稀之年的梁伯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退休后開始收藏茶具的,那時的中山七路土興巷是西關有名的“天光墟”。每天清晨四點左右,這里已是人聲鼎沸,人們打著手電筒,彎著腰在地攤上“尋寶”,梁伯就是其中一名常客。
一次偶然的機會,梁伯無意中發現一堆茶壺,從中挑選了五把,花了不到十元錢就買下來,回家居然發現其中一把獨特的大圓腹壺,竟是清代官衙用的紫砂壺,從此他愛上茶壺,與茶壺結下了不解之緣。
各種茶壺各有奇趣
梁伯收藏茶壺,對每一把茶壺都進行了認真的鑒賞和研究,根據其年代、造型、材質、寓意、規格等進行分類集納,按類命題,如將蓮藕壺、荸薺壺、茨菇壺、菱角壺和茭筍壺名之為“泮塘五秀”(廣州西郊原產的五種水生植物);把各種樹型壺組成“古樹逢春”專題等等。
漢代的龍把三足湯壺和明末的孟臣壺都是梁伯收藏的精品。龍把三足湯壺是梁伯收藏的茶壺中年代最久遠的,湯壺壺體象葫蘆,有諧音“福祿”的美好涵義。
梁伯家中的茶壺,大大小小不拘一格,大的足足有七十八厘米高,而小的可以托在指尖上,輕若無物。在一個拇指大小的玉制茶壺上,甚至還有微雕的唐詩書法,讓人嘆為觀止。
有一把銅錢紫砂壺,壺嘴中間有一枚銅錢,兩面通透,倒茶時水繞過銅錢流轉而出,象征著“財源滾滾”,商人樂于使用。
三大巨壺鼎足而立
梁伯家中有三把巨型茶壺。最高的為“古樹常青”大型提梁壺,高達七十八厘米,壺嘴用樹干形態從壺體伸出,預示古樹生枝吐秀。
最大的為“梅香椿干大型執壺”,壺高六十八厘米,近長方形的壺口,遠看如一段樹樁,外表呈現自然的樹體流線型,壺柄用柳枝盤繞而成,壺器上銘著“聞君家在雪邊住,靠近闌干索盡詩。只怕梅花應笑冷,清香原不要人知”,令茶壺散發著東方文化藝術的美韻。
還有一把“菊瓣”大型執壺,壺股腹團開成十八楞,所以又名“十八回音壺”,從壺嘴往里面吹氣,壺內就會有發出回音。
展示藝術共享樂趣
梁伯收藏茶壺,并不秘不示人,而是多次舉辦“茶具藝術展覽”,和大眾一起分享茶文化的樂趣。
一九九九年六至七月,梁伯在廣州市荔灣博物館舉辦了“梁新恩收藏茶具藝術展覽”;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廣州茶文化促進會成立時,在廣州流花賓館會議大廳展示了梁伯精選的六十多件茶壺和二十多版圖片;二00二年四月,廣州市荔灣區文物管理所主辦了“梁新恩藏品馬年展”等。
近年來,先后已有數百人慕名前去梁伯家欣賞藏品,交流收藏文化。梁伯說:“我收藏茶壺不是為了閉門藏寶,和別人交流、促進是我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