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學習“為民模范”周國知先進事跡的今天,恩施市芭蕉侗族鄉的村民們說,在我們戽口村,有一位周國知式的好村官,他的名字叫王兵。
2003年2月,一紙調令,王兵從黨政辦公室被調到戽口村任黨支部書記,自此,他帶領村支兩委苦干實干,把一個“后進”村變成了一個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的先進村。2003年,戽口村在全鄉綜合考評中獲得第一名,村黨支部被市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戽口村是宜茶區,王兵積極引導群眾改良茶葉品種,大力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全村共發展茶園6850畝,無性系良種茶園達到80%以上,耕地調整面達到95%以上,茶葉基地初具規模。
茶葉農殘是影響茶葉品質的關鍵因素,芭蕉茶葉曾有過慘痛教訓,2002年,宜紅公司出口到俄羅斯的紅茶就因為農殘超標,在廣州口岸被全部退回,損失上百萬元。為了不重蹈覆轍,王兵帶領村支兩委大力宣傳《鄉政府致全鄉茶農的公開信》 ,聯合村級茶葉加工企業樹立宣傳牌,召開廣播會,積極引導茶農使用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建立起了黨員、干部、群眾三結合的監督網絡,設立有獎舉報制度,從源頭上控制農殘。同時,引進光控電擊式殺蟲燈殺蟲,有效地降低了農殘。今年,戽口村的茶葉沒有發生一例因為農殘超標而被退貨的事件。
戽口村有茶葉加工企業19家,這些企業既是級村經濟發展的支柱,也是茶農增收的重要環節。王兵帶領村里9名干部分別進駐茶廠服務,并把廠家對聯系干部的滿意程度納入干部年終目標考核。王兵主動聯系兩家規模較大、困難較多的茶葉加工企業,積極為他們搞好服務。為幫助李紹祿茶廠建廠房,他先后5次找到土管、供電等部門搞協調,并為它爭取貸款20萬元,今年發揮了良好效益,利潤達10多萬元。
今年以來,村干部為茶葉加工企業在廠房、資金、電力、公路、設備、鮮葉采摘質量、稅收等7個方面服務達40余次。所有廠家產銷兩旺,今年全村的茶葉總收入達到1200萬元,戶平1.2萬元。
農民逐步富裕后,王兵積極引導群眾擴大“豬—沼—茶”生態模式,開展文明新村建設。一方面引導農戶喂豬,豬糞用于產生沼氣,沼液又成為茶葉生產無公害肥料,有效地發揮了生態農業的綜合效益。另一方面通過樣板示范、典型推動,積極引導農民開展生態家園文明新村建設,培植生態家園文明小區及小康示范戶。今年以來,全村共建沼氣池130口,建小康示范戶40戶,美化庭院23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