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發展武夷巖茶種植業而立下汗馬功勞的科技人員中,有一個被譽為“武夷山下興茶人”的農藝師,他叫陳德華。
1963年,21歲的陳德華從福安農業專科學校茶葉專業一畢業,就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那時的武夷山十里森林無人煙。建在天游峰頂茅草堆里的茶科所,是1959年“大躍進”年代的產物。一進所,陳德華和他的同事自力更生建起簡易加工茶葉的場所。次年春天,他開始引種、繁育各地的茶葉良種,邁開了創業的第一點。1965年,他被派到農村搞社教,科研事業中斷。
1972年6月,陳德華二進武夷山茶科所。他決心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于是和大伙一道奮力開荒種茶,并在曬布巖下建起一座廠房,就地加工茶葉。3年后,茶園面積由原來幾畝發展到100畝,茶葉品種由幾個增加到50多個,產量也超過1000公斤。
1982年,陳德華在現在的武夷山御茶園建起一座占地5畝的武夷名叢、單叢觀察園,種植165個品種,其中著名的有大紅袍、肉桂、天女散花、鐵羅漢、水金龜等50多個品種。這個觀察園,成了武夷山區茶葉名叢的薈萃地,引起有關方面注意。這一年,省科委投資20萬元,在武夷山建立200畝武夷肉桂茶高產優質栽培園地,并列入省科技星火計劃。陳德華和姚月明等科技人員承擔起這一課題實驗重擔,把觀察園內的單叢、名叢大面積外移栽培。經過4年艱苦試驗,武夷肉桂茶基地開發喜獲成功,畝產達150公斤,比預定指標增加100公斤,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3年,武夷肉桂茶基地開發項目又榮膺全國“七五”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金獎。昔日名叢,如今已成為武夷巖茶的佼佼者,并大量轉化為商品應市。去年就出口武夷肉桂茶12萬公斤,銷往歐美和東南亞各國。
1988年元旦,陳德華辭去星村鎮副鎮長的職務,受聘于武夷山市示范茶廠,當科技顧問。此間,陳德華指導這個廠搞好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他和廠長虞德慶自行設計一臺萎凋機,大大降低了青茶水份,并使萎凋這道工序由原來的4小時減少為半小時,同時投資把微電腦控制系統引進茶葉生產的關鍵環節。之后,他幫助這個廠引進封口機,率先改進茶葉包裝。精美的小包裝茶葉投放市場后,果然十分搶手。陳德華在示范茶廠幾年間,使這個廠一改過去虧損局面,年年盈利。
2003年4月,陳德華出任武夷山星愿茶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一年來,他不忘科技興茶,時常到茶科所和茶葉廠家指導工作,解決科技難題。現在,全市茶葉面積發展到10萬畝,年總產突破400萬公斤,去年創匯530多萬美元。他說,通過這幾年的繁育,目前已選出10個品質優良的武夷單叢,加以擴種,3年后可望出現2-3個與武夷肉桂相媲美的茶葉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