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獻禮片,23集大型民族題材電視連續劇《茶馬古道》7月下旬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黃金時段播出后,電視劇中域高原的藍天白、巍峨寺廟,朝拜的喇嘛,行走的馬幫……以及抗戰時期各族人民的民族正義感和愛國之情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作為該劇的編劇、制片人和演員,白族女作家景宜昨天接受了記者的電話采訪,講述了自己和《茶馬古道》的故事。
茶葉、大象,《茶馬古道》源于童年印象
電話打過去,景宜正堵塞在北京晚高峰的車流之中,她一個勁兒向記者抱歉,一個小時之后剛回到家的她給記者打來了電話。這個做過電視節目制片人,當過演員,現在是作家的白族女人,最近一下就成為眾多媒體的熱捧對象,這當然與她的《茶馬古道》是分不開的。
“在我的故鄉云南大理,每到農歷三月十五都有一個盛大的集會,我們都要穿上節日的衣裳,坐著小馬車從下關去到大理古城外趕月街。”在解釋自己創作《茶馬古道》原因時,景宜說這完全源于自己美好的童年回憶,在蒼山腳下一片綠草如茵的緩坡上,帳篷連著帳篷,人歡馬叫,草藥芳香。在那,我第一次知道了世界有這么多相貌不同的人,第一次看見了穿各色各樣民族服裝的人們。最讓我驚奇的是騎著大象來賣茶葉的傣族人,第一次見到那些騎著大象來賣茶葉的傣族人和牽著大象的基諾人、哈尼人就特別感興趣。我總是奇怪,這么多的人,都是從哪兒來的呀?保姆告訴我,‘大理人的門前有兩條路,一條去緬甸,一條去拉薩。三月街上的這些人就是順著這兩條路來到我們大理的。’成年之后我才搞明白,老保姆說的兩條路一條是南方絲綢之路,另一條就是茶馬古道。這段記憶成為了我創作的精神動力。”
缺氧、深澗,拍戲不要命
從2002年3月到12月,景宜回到童年的茶馬古道,進行了長期的實地采訪,為劇本創作打下了基礎,但再好的劇本也必須在導演和演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終成為電視屏幕上的“成品”。據介紹,《茶馬古道》2004年9月3日在北京開機后,在近3個月的拍攝過程中,劇組的大本營從拉薩轉到香格里拉,又從迪慶轉到麗江,最后從麗江轉戰大理,共計轉點4次,整個過程共計行程1萬余公里,其中僅飛機行程就達到6000余公里。劇組人數最多時達到150人,劇組常備車輛20余輛,拍攝大場面時,動用馬匹最多時達到300多匹。
由于出演了拉薩巨商尼瑪次仁的太太,景宜見證了整個實地拍攝的情景,“不僅辛苦,而且非常危險,因為時常要在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地方拍戲,缺氧率達到了20%—30%的程度,走路都很困難。尤其是開拍的前一個月時間里,險情不斷。”景宜回憶這段經歷說終身難忘,“導演王文杰因為高原缺氧引發了可能在12小時之內致死的腦水腫,情況十分危急,幸虧及時搶救,才保住了性命。為了保證鏡頭質量,反復重拍,攝影師站在山冰水里,有時候一泡就是兩個小時。無論演員還是導演,大家拍戲回來之后都有一種元氣大傷的感覺,但在看了片子之后都覺得挺值得。”
從西藏回來之后,身為作家的景宜出版了電視劇《茶馬古道》的文學劇本及其創作散記《茶馬古道和一個白族女人》,并開始醞釀自己的下一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