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元月5日,中國工程院舉行通報會,公布工程院2003年當選的58位院士名單。我國茶學學科帶頭人、國內外著名茶學專家、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原所長陳宗懋研究員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工程技術界最高學術稱號。
陳宗懋研究員當選為院士,開創茶葉界先河。他的當選是茶葉界的光榮。
陳宗懋 Chen Zongmao (1933.10.1 -) 茶學專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海鹽縣人。1954年畢業于沈陽農學院植保系。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和國際茶葉協會副主席。
60年代開創茶葉農殘研究,提出各類農藥在茶樹上降解規律和預測模型、18項國標和5項部標。首次探明空氣漂移是茶葉農殘徘徊不降的原因,研究居國際前沿水平。其實驗室被歐盟確認為中國茶出口唯一認可檢驗機構。近年對降低我國茶葉農殘有突出貢獻,三年全國超標率由80%降至20%。90年代開拓昆蟲化學生態學新領域,從茶樹-害蟲-天敵化學通訊機制著手,明確害蟲和天敵定位的化學生態機制,具創新性。論文在《J. Chem. Ecol. 》,《J. Agricul. Food. Chem.》等重要刊物上發表。培養多名博士生和管理人才,對我國茶業起到推動作用。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載體,茶,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的驕傲;作為茶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覺農勛章獲得者陳宗懋,則是茶人的驕傲。
有意思的是,陳宗懋雖然是以茶學專家的身份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但是他在大學里讀的專業卻并不是茶學。1950年,17歲的陳宗懋報考了復旦大學農藝系,后來,全國院系大調整,復旦大學農學院被并入沈陽農業大學,陳宗懋也來到了沈陽農業大學學習。甚至大學畢業后,在參加工作的6年時間里他都還沒有跟茶打上交道。直到1960年他被調入位于杭州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才順理成章地干起茶業來,并與茶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當時,國家正處在困難時期,還承受著西方的經濟封鎖和制裁,茶葉作為主要的出口換匯商品,擔負著支持國家建設的重要任務。但是,茶葉中農藥殘留問題,卻嚴重影響了我國的茶葉出口。當時我國茶葉農藥殘留分析還是空白,陳宗懋受命開展此項研究。他將大學里所學的知識,結合到茶園的生態特點上,潛心研究,揭示了不同類型農藥在茶樹上的降解規律,開創了茶葉農殘研究領域,提出了茶樹主要病蟲害防治指標、茶園適合農藥種類和合理施藥技術,構建茶園有害生物綜合防治體系,有效地提高了茶樹病蟲害防治水平,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茶葉農殘量,為擴大茶葉出口,做出了積極貢獻。
他從60年代起在國內外率先開創茶葉農殘研究領域,揭示了不同類型農藥在茶樹上的降解規律。在他主持下,創建了“茶葉中農藥殘留控制”和“茶園昆蟲化學生態學”的研究2個新興茶學領域,。先后論證了世界茶樹病蟲區系的組成及演替規律,提出了主要茶樹病蟲害防治指標,茶園適用農藥、農藥安全間隔期、茶葉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合理施藥技術、無公害茶葉的生產原理和方法等,構建了茶園有害生物綜合防治體系。先后制定了多種農藥在茶樹上的安全使用標準,其中18項作為國家標準,5項作為部級標準,在全國推廣實施。據測算,茶樹病蟲害防治水平的提高對茶葉增產的貢獻率達到25%以上。
上世紀70年代,DDT、666之類的農藥因為殺蟲效果好、價格便宜,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但就是不易分解,農殘嚴重,因此,農業部決定茶葉中不準再使用這兩種農藥。然而,停用這兩種農藥后,殘留雖有明顯下降,可是降到某一伐值后就不再降低了,學術界對此十分困惑。陳宗懋從農藥傳播途徑入手,將農殘形成途徑分為直接途徑和間接途徑,停用農藥后,切斷了直接傳播途徑,茶葉上的農殘必然是通過間接途徑形成的,他大膽提出設想,認為在其他作物上施用農藥后,農藥液體小顆粒隨風飄移,沉積在茶葉表面,造成污染。有了猜想還遠遠不夠,他深深地明白,科學的理論必須要有充足的實驗數據作為支撐。于是,他選取距離施用農藥的水稻田50米到100米的茶園作為數據采集點,進行科學實驗。結果表明,稻田施用農藥10分鐘后,茶園內農藥濃度上升了100倍!這就意味著,在茶園規劃布局上時,必須將周圍的作物考慮進去,不能在農田和林場、果園附近建茶園。
1984年起,陳宗懋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在任所長的10年間,他不僅繼續著科研工作,還肩負起推進茶葉產業化的重任。為此,他跑遍了各地茶區,幾乎只要有茶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跡。一面宣傳茶葉科學知識,一面將外界的先進管理經驗介紹給茶區人民。10年中,茶葉所科研與開發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有29個研究課題和項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組織召開了3次國際茶葉學術研究會。
1984~1994年,陳宗懋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10年中,茶葉所科研與開發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有29個研究課題和項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創辦聯辦了一些科技型經濟實體,對茶葉所科技成果的推廣與轉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先后三次組織召開國際茶葉學術研討會,這些會議的召開,對提高我國茶葉科研水平在國際上的地位,加強我國茶葉科研人員與國外同行的合作與交流,促進世界茶葉生產與消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曾三次被農業部派遣作為我國首席代表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召開的政府間茶葉工作會議。多次赴國外參加國際性茶葉科學研討會。在此期間,茶葉所領導班子兩次被中國農科院授予“優秀領導班子”稱號。1993年和1994年茶葉所連續兩年被財政部、農業部、國家科委授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等獎。陳宗懋在擔任行政管理、科研任務的同時,還兼任大量社會工作。曾任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屆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農業部第四、第五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
從20世紀70年代起,陳宗懋院士多次向農業部等部門提出在茶葉中禁用高殘留和劇毒農藥,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的建議。1996年和1999年,分別向農業部提出在茶葉生產中禁用高殘留的農藥品種二氯殺螨醇和氰戊菊酯的建議,得到了農業部、化工部、商業部、衛生部專家的認可和采納,并分別于1997年6月和1999年11月頒布在全國實施。針對國內出口茶農藥大量超標的現狀,提出建立生產基地和更換農藥品 種的建議,并向農業部建議茶葉生產中禁用農藥名單,受農業部和各省邀請在各地舉辦培訓班20余次,對降低我國出口茶的農殘水平起到了關鍵作用,超標率由1999年的80%以上降至2006年的17%,得到國際公認和茶業界的好評。
從80年代起,陳宗懋研究員開始從事農藥殘留預測研究,建立各類農藥在茶樹和茶葉中降解的預測模型技術。其研究成果被公認為具國際先進水平。他領導建立的實驗室還被歐盟確認為中國茶葉出口歐洲唯一認可檢驗實驗室。90年代后期起,他還開創了茶樹害蟲化學生態學研究領域,進行了茶樹—害蟲—天敵三層營養關系的化學通訊聯系研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提高害蟲綜合治理提供理論基礎。
陳宗懋研究員知識面廣,善于把握世界茶業科技動態。根據我國茶業發展和存在的問題,在宏觀上提出我國茶業發展的對策。80年代來,他一直關注國內外有關茶與人體健康方面的研究。撰寫了許多與此有關的學術論文,不僅推動了我國茶學和醫學界有關人員對此領域的研究進展,還擴大了國際間同行的互相交流與合作,對促進茶葉的消費,尤其是發達國家對中國綠茶的消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世紀90年代初,陳宗懋又開拓了茶園化學生態學研究新領域,從“茶樹-害蟲-天敵”三重營養關系間的化學通訊機制著手,明確了害蟲定位茶樹和天敵尋覓害蟲的化學生態學機制,揭示了在一種植物上不同害蟲誘發產生不同揮發性化合物以引誘各種天敵的現象,為尋求害蟲防治新途徑提供了理論依據。
陳宗懋研究員治學嚴謹,求真務實,具有為科學事業奉獻的精神,是我國茶葉科研戰線的楷模。
陳宗懋在茶學研究中辛勤耕耘,碩果累累。他主編的《中國茶經》共180萬字,由50多位專家學者集體編寫,凝聚了中國茶產業發展之精髓,成為中國茶學研究中的扛鼎之作,迄今,該書已重印21次,銷售超過7萬冊。他主編的另一巨著--《中國茶葉大辭典》,歷時10年,共300萬字,包含詞條萬條,于2001年出版。他還出版了7部專著,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論文集上發表論文近300篇,譯文100萬字以上。
陳先生不僅在學術上造詣極高,還精通日、英、俄、德等多門外語,每次出差都帶著很多資料,中午休息時間都在學習;他不僅辛勤地耕耘于學術領域,還自覺地用所學所創積極為茶農服務、為茶產業服務、為國家服務,踐行著吳覺農先生提倡的“茶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