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春天來得特別早,離除夕還有十多天,大地就已暖氣微微,冬眠的生靈就已蘇醒過來了。地處川南山鄉的筠連縣,更是向陽早逢春,筠山下,定水邊,一粒粒翠綠色的珍珠鑲嵌在樹梢葉腋之間,山上山下生機盎然。
在前往巡司鎮銀星村茶園的山路上,有一行七八人正忙著趕路,他們撩開外套邁著大步。走在頭里的是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甘華鋒。
銀星村是縣委縣府規劃的茶葉生產示范村。按規劃要以銀星村為中心,連片種茶1萬多畝。村上原有茶園4500多畝,2006年已投產2500多畝,總產值達到750多萬元。這個村子有1100多人居住,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多元,比全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高出20%,這高出的部分主要就是來自茶業。茶農嘗到了甜頭,今年的種茶積極性更高了,又有1000多畝茶園將要投產,到了采茶高峰期,全村每天將產鮮葉1萬多斤。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如果這1萬多斤鮮葉消化不了,就會出現賣茶難、茶賤傷農的現象。
未雨綢繆,就是帶著這個問題,甘縣長請來了農辦主任、農業局長、茶辦主任、茶葉站長、茶葉學會會長、巡司鎮鎮長現場辦公,共商興茶大計。甘縣長對幾個懂茶單位負責人說:“我們天天講‘三農’問題如何如何重要,我們這些直接同‘三農’打交道的人,究竟搞清沒有,當前農民最需要什么?現在,茶農眼巴巴地望著我們的就是采下的鮮葉怎樣才能變成可以買油鹽醬醋的票子。在茶園里同茶農們一起討論,思路漸漸清晰了。首先,要把支持加工企業作為中心環節來抓,特別是要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挖掘潛力,擴大了加工量,也就是增加了收購鮮葉數量。當務之急是趕快檢修機器,進行技改,狠抓技術培訓,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要狠抓加工質量,做好茶、賣好茶,提高新茶等級,生產出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的茶品;大家還認為,有必要以有關部門抽出一些熟悉市場的人員,組成一支“興茶專業服務隊”,協助加工企業開展市場調研,為企業提供真實可靠的市場信息,提高企業的銷售能力和業績,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賣茶難的問題。后來,根據甘縣長的建議,縣政府常務會決定,從財政資金中拿出一筆錢來專項扶持茶葉生產,凡對茶園進行技改,改種良種茶的,茶苗款一律由縣上補助,凡新增1畝茶園,縣上就補助茶農100元,凡茶區新修公路,每修1公里,縣上就補助20萬元。
甘縣長一行隨后又趕到玉壺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玉壺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羅總說:“我們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農民開采多久,我們就開工多久。”羅老總感到為難的是設備不足,而且較為陳舊,很可能滿足不了附近茶農的需求。甘縣長鼓勵企業之間實現合作,互補互助,爭取雙贏。他說:“我們縣還有一家市級龍頭企業,他們實力較雄厚,設備較先進,加工上尚有余力,你們可以也應該開展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為我縣茶葉生產作出貢獻,那就是宜賓醒世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我可以為你們牽線搭橋。”
說到龍頭企業,甘縣長的眼睛就亮了起來。他常說,扶持好一個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其意義遠不止于事情的本身,真正的效益還在局外。龍頭企業搞好了,就會帶動一些中小企業,隨之又帶活一批專業戶,再帶富一大批農民。宜賓醒世茶業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醒世茶業轉包了2000多戶農民的2000多閑置地承包地,自建苦丁茶園,專業生產苦丁茶。農民不僅從醒世茶業獲得每畝500~800斤玉米的租金,還轉而在公司的茶園和加工廠里務工,又獲得每天10多元的工資,熟練工可達30元以上。不少農戶就憑這一項還了舊債,蓋了新房,買了家電,揭下了貧困戶的帽子。然而,為利益驅動,有少數苦丁茶的小作坊生產者鬼使神差地搞起了小動作,在加工時摻雜使假,市場上出現了偽劣產品,客戶反映強烈,部分媒體對筠連苦丁茶連續曝光,一時間“中國苦丁茶之鄉”筠連的苦丁茶信譽下降,價格低落,廣大正規生產廠家叫苦不迭。醒世茶業受到株連,一度連成本都拿不回來。龍頭企業境況窘迫,農民利益直接受損。
面對筠連茶品遭受如此巨大的磨難,甘縣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方征求意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是大力開展宣傳教育,組織宣傳、文化、農業等部門對廣大茶農和企業進行宣傳,提高認識,重視質量,珍惜信譽,維護茶鄉的美名;二是敦促有關部門制定地方性生產標準,以此規范生產、加工行為,敦促衛生、質監和工商部門加快市場準入進程,防范偽劣產品進入流通領域;三是組建茶葉學會、苦丁茶協會等組織,團結、教育廣大生產經營者進行自我約束,用公約形式提高自律意識;四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讓龍頭企業作出綠色生產的示范,一方面讓龍頭企業更多地帶動中小企業和廣大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五是組織有關部門(工商、質監、衛生、公安等)對茶葉市場進行整頓,規范流通秩序;六是組織新聞發布會,邀請有關媒體參加,以縣政府名義向廣大人民和新聞界承諾,一定接受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抓好茶葉市場整頓,規范生產和流通秩序,重塑中國苦丁茶之鄉和茶葉基地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