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武夷山大大小小200多家茶廠中,何一心的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是規模最大的一家。多年來,他帶著武夷巖茶南北奔波,成功將“大紅袍”這一傳統品牌推廣到了國內各省及歐美、東南亞。大家公認,何一心是對武夷巖茶及當地農民有重要貢獻的人。
十多年間,當年向他借錢的房地產合作伙伴,已在全國攻城略地,賺了幾十個億。逐利是商人的天性和本職,問起這么多年專注于做茶是否值得,何一心頓了頓,思忖了下,“值得。我對現狀不能講很滿足,但我很欣慰。”
江湖豪氣與淳樸豁達,很獨特地融合在何一心身上。相比躋身福布斯的閩商,何一心不算翹楚。但他人生起伏,所經歷的窮則思變、逆境生存及對自我價值的尋覓,亦是許多閩商的縮影。
祖母和十個光餅
何一心出生在福州馬尾,幼時家境貧寒,溫飽不足。“我的老家就是福州的鄉下,每次去福州親戚家總被看不起,因為去了就是給人家添麻煩的。”何一心說。
有一次,他因饑餓直勾勾地看著別人吃光餅(一種因戚繼光得名的小吃),被祖母打了一巴掌,委屈得大哭。祖母見狀難過,心想孩子可憐,不由得抱著他一起哭。回家后,祖母默默地將家具上的銅一點一點敲下來,賣了2毛錢給他買了10個光餅。“這件事我畢生難忘”,至今何一心回憶起來仍然顯得很激動,“以后每次我看到賣光餅的,都會想起祖母,都要買許多帶給員工。”因感念祖母,他將祖母的相片端放在他每一處辦公室里。祖母的娘家人來借錢,他有求必應。
1982年,27歲的他帶著100塊錢,經由親戚介紹去香港謀生,開始了端盤子、洗牛仔布、挖地鐵的打工生活。
“1983年4月17日,我因與親戚爭吵被趕了出來,流浪在香港街頭,身上只有1塊港幣,很快就餓得眼睛發光。輾轉向同學的弟弟借到500塊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買菠蘿包。”何一心說,“當時感到,為什么香港這么大,我卻連針尖大小的立足之地都沒有。我一定要拼搏。”
于是,打兩份工、只吃最便宜的面包、早起一二個小時搭乘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他想自己攢錢當老板。之后,何一心進了模具廠,經人介紹在香港與福州做貿易。在福州,他從臺灣和香港買來舊機器生產玩具模具,漸漸發展到生產收音機、電視機模具,再到為百事可樂做吹瓶模具,廠子也從福州開到南通、南京和北京。
“如果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我再有本事也只是打工仔。”1990年,何一心的模具廠開始為天津夏利汽車生產模具,財富迅速累積。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何一心在香港樓市和股市遭遇重挫,香港的資產幾乎全軍覆沒。從當小工到創業,辛苦長達15年的奮斗成果大多化為烏有,讓何一心備受打擊。他一度心灰意冷,事業兩三年間沒有大起色。
做茶是命運安排
1999年,在朋友的建議下,何一心到武夷山休養。武夷山地處閩北,風光秀美如同世外桃源。在這里,他第一次喝到了傳說中的大紅袍,第一次得知武夷的茶文化。何一心說,這種結緣是命運安排。
歷史記載,武夷山的茶葉品種多達800多個,除了大紅袍、金駿眉、正山小種等紅茶,還有綠茶、白茶、烏龍茶等,幾乎涵蓋了茶葉的全部類型。在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是英國紅茶的唯一供應地,其中武夷紅茶占到70%以上。鴉片戰爭前夕,東印度公司到武夷山上獲取紅茶種帶到印度,成就了日后的印度紅茶。
“世界上最早的紅茶就出自武夷山,但現在世界上最出名、銷量最大的紅茶卻是英國的立頓”何一心說,“我想不通,祖先留下這么好的遺產,為什么日漸式微?當地農民為什么這樣貧窮?”
何一心感到,武夷山最缺的是信息和資金。于是他決心做茶,孤注一擲地投入了幾乎所有的身家。親朋均極力反對,因為當時房地產正掀起高潮,而茶葉不但是冷門生意,能否做成亦沒有把握。當年武夷山收茶盛行打白條,每年8月底9月初,是武夷山農民最難過的時候。何一心做茶后不久,一位農民為了孩子的學費,帶著自己的茶葉懇求他現金收購。何一心收了茶,茶葉本身極好,農民辭別時卻三步一回首,彎腰感謝。
這件事對何一心觸動很大。“我想起我祖母敲下銅換光餅的情景,從此之后,我決定收茶一律7天內現金結賬,并一直嚴守這一承諾到現在。”最初幾年,何一心因為不懂茶虧本數千萬。“做茶是一件微妙的事,看天做茶,看茶做茶。茶葉采下后前三天是寶,后三天是草。好天氣出茶概率高,壞天氣難有好茶。”即便武夷星已經是一家現代龍頭企業,但很多做茶工序依然無法標準化,看天吃飯是農業企業不得不接受的法則。“人定勝天,有時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何一心說。
經過多年艱苦創業,武夷星公司涉及收購的茶農原料接近武夷茶農總量的35%,2012年總產值接近5億,連續5年繳納稅費近億元,納稅比例超過武夷山整體茶行業稅收的75%。
一花獨放不是春
何一心見證了武夷山農民十多年來的生活變化。“我剛去時,農民挑著茶葉拉著板車來賣茶,后來是開著摩托車、拖拉機,現在武夷農民每家都有車,從小貨車、皮卡到奔馳、寶馬、沃爾沃。早期收茶一斤只有10塊或15塊,現在100多甚至上千。”
武夷星公司最早在當地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據介紹,合作社擁有茶園面積10000多畝,使16000多戶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致富,增加農戶收入達數億多元。“武夷巖茶凝聚的是當地農民的血汗。一花獨放不是春,要讓當地人都富裕起來。”何一心說。
多年來,公司向農民提供原料、植物肥料和生物農藥,指導和幫助農戶種植有機茶。目前,公司所屬茶園有70%已通過國內及瑞士IMO有機認證中心的認證,其余30%則正處于有機轉化期。
最讓何一心欣慰的是,經過多年的企業引導,以及農林大學和武夷學院茶學系老師的灌輸,武夷山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很強。“每個人都感覺到自己有義務保護好這個生態環境,保護好武夷巖茶。因為只有好的茶,才能保住武夷巖茶在全球的聲譽。”何一心說。
今年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何一心坦承這對茶葉價格及銷量確有影響,但高達10萬元一斤的茶葉已經脫離了正常消費能力,茶葉價格虛高最終傷害的還是武夷巖茶本身。
伴隨茶業的激烈競爭,何一心仍然在勤奮地探索包括飲料、保健品在內的多樣化經營。“閩商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敢拼、吃苦耐勞、不甘于落后,不想讓家鄉父老失望。即便在最無助的時候,也不能喪失斗志。”何一心說。
多年做茶,讓他自有一番感悟:“茶令人清醒,茶味醇厚,茶湯清亮,令人賞心悅目,喝茶聊天還能增進人和人之間的友誼和理解。其實做人和做茶一樣,要醇厚實在。做茶首先要做人。”
如今何一心已經扎根武夷,閑的時候就去和茶農朋友聊聊天,喝喝茶,打打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說前半生是福州和香港造就了我,現在則是武夷山成就了我。如果說開始是我幫助了武夷茶農和武夷巖茶,那現在到以后,武夷山和武夷巖茶會永遠陪伴著我。”
河南省企業管理咨詢協會Faith評:每個人對茶道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何一心用自己的方式用心去領悟茶道、商道的精髓,使他對武夷巖茶有了新的靈感,開始了新的思索和征程:“立足武夷山,為帶動整個閩北茶產業的發展,服務更多的茶農、造福一方百姓而繼續努力。”他的執著,正如茶葉泰斗張天福給他的題字:“生命不息,拼搏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