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覺農(1897——1989),著名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茶業的奠基人。著作甚豐,所著《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被譽為當代“茶圣”。最早論述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業專業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了茶葉研究所,為發展我國茶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原名吳榮堂,生于浙江省上虞豐惠鎮,自幼家境貧寒,從小就體會到農民的疾苦。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形勢風云突變,維新變法失敗,辛亥革命興起,有志之士正探索一條追求民主與科學、追求真理的救國之路。少年時代的吳覺農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農民問題,遂改名“覺農”表示自己振興農業的決心。
1919年吳覺農公費留學日本,在靜岡茶葉試驗場學習期間,撰寫了兩篇在當時頗有影響力的論文《茶樹原產地考》、《中國茶業改革方準》。在留日期間,他認識了后來成為其妻子的陳宣昭女士(后來成為我國早期的蠶桑專家)。
吳覺農和胡愈之是同鄉、同學,自幼來往密切。二十年代初期留學日本時,吳覺農認識了夏衍(沈端先)。通過胡愈之、夏衍等人,吳覺農認識了許多進步文化人士,并與他們成為一生的朋友。
1925年12月吳覺農與陳宣昭女士結婚,兩人一起切磋一些社會問題和專業問題,并在《東方雜志》等刊物上發表文章。1926年吳覺農與胡愈之、章錫琛等人開創“開明書店”,凝聚了當時很大一部分進步文化人士,如沈雁冰、巴金、夏衍、王任叔、葉圣陶、夏丐尊等都為開明書店譯書、撰文或擔任編輯,其出版物鼓舞了大批知識青年。1927年吳覺農、胡愈之、鄭振鐸等七人聯名抗議國民黨在上海制造的“四一二”暴行。周恩來稱贊這一行動為 “中國正直知識分子的大無畏的壯舉。”
在這一時期,他擔任了當時農學界的學術組織“中華農學會”的司庫和總干事,辦公地址就設在上海寶山路三德里他的家里。由此他與中國農學界的前輩陳嶸、許璇、梁希、鄒秉文及許多后起之秀,建立了更廣泛深入的聯系。1922年他寫的《中國的農民問題》與肖楚女的文章同編入《中國農民問題研究》,為毛澤東同志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采用為培訓教材。由于他的建議,1926年農學會年會在國共合作的革命中心廣州召開,并得到廣州政府的支持。毛澤東曾到會講話。
從日本回國后吳覺農曾擔任過上海市園林試驗埸埸長,浙江省建設廳合作事業管理室主任等職。1931年他應邀負責上海檢驗局檢驗工作,他創建了產地體驗處,制定了一整套的檢驗標準、細則與實施方法,為我國制定了第一部出口茶檢驗法典。實業部于1931年6月20日頒布了該法令。
“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參加上海各界救國會,與沈鈞儒、鄒韜奮、沙千里等七君子有緊密聯系。并曾營救在南京被捕的救國會重要成員孫曉邨、曹孟君。
1933年同陳翰笙、薛暮橋、錢俊瑞、孫冶方、王寅生等人組織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選陳翰笙為理事長,吳覺農為副理事長。日常工作負責人是薛暮橋。會內建立黨的秘密小組,發行《中國農村》月刊。該刊發表了大量農村調查資料,并與各種歪曲中國農村情況的謬論進行論戰,響應黨的團結抗日的主張。當研究會受到迫害時,常由吳覺農以農學家的身份出面周旋。如1936年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勒令《中國農村》停刊,他挺身而出向市黨部書記長潘公展據理力爭,使刊物得以恢復出版。該會一直堅持到新中國成立,完成歷史任務后才宣布解散。
舊中國茶葉生產相對落后,栽培、制造粗放,為進一步了解產茶國和銷茶國的生產和出口進口情況,1935年吳覺農去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尼、日本、英國、蘇聯等國進行考察,回國后寫了《印度錫蘭之茶業》、《荷印之茶業》等調查報告,對我國茶業復興和開發起了很大影響。
抗戰開始,吳覺農帶領一批年輕的茶葉工作者,去三界茶埸準備一面輔助茶農搞生產,一面發動當地的游擊戰,但為環境所不容。這時他得到武漢貿易委員會鄒秉文電邀,即帶領一批茶人去武漢著手籌備對蘇易貨(以茶交換抗戰軍火)。雙方達成協議,在香港與蘇方交易,同時他在東南和西南各省茶區設立機構,實行茶葉統購統銷。一度使我國出口茶葉得到恢復和發展。
為了適應形勢,培養茶葉生產和貿易的專業人才,1940年在吳覺農的提議下,得到復旦大學的領導孫寒冰的支持,在重慶復旦創立了中國第一所高等院校的茶葉系,吳覺農自任系主任兼教授。授課的還有經濟學家畢相輝,農業化學家王澤農等,培養出一大批茶葉專業技術人才,從此茶葉高等教育不斷發展。建國后,安徽農大、浙江農大、四川農大、湖南農大、華南農大等院校均先后設立了茶葉系。
抗戰中期,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茶葉外銷的通路被阻斷,吳覺農為了茶葉事業的長遠發展。1941年10月到福建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他擔任所長,邀請了許多專家、學者,如蔣云生、葉元鼎、朱剛夫、王澤農、葉作舟等展開茶樹栽培、機械制造、茶葉化學分析及茶葉貿易史等項研究。為了防止因外貿中斷,茶葉無人采摘,以至茶樹老化,于是發動茶樹更新運動,由政府向農民發放更新貸款。
抗戰勝利后,茶葉研究所得到卻是一張撤消令,吳覺農攜家回到上海,政府大員忙于“劫收”,對茶葉毫不重視。吳覺農受孫曉村邀請擔任興華茶葉公司總經理,孫任副總經理。因國民黨外匯政策不合理,公司經營失敗。吳覺農夫婦又在上海和馮和法經營之江機械制茶公司,翻譯出版了《茶葉全書》。這一時期他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政治活動上。
皖南事變前后,國民黨反動派加緊反共,1941年吳覺農參加了王昆侖、王炳南、許寶駒、陽翰笙、屈武等人發起的“中國民主革命同盟”這一非公開的組織,由周恩來同志直接領導和關注,對團結和影響國民黨軍政界上層人士聯合抗日起了積極作用。抗戰勝利后,吳覺農是該同盟的主要負責人之一。1946年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中共談判代表團撤回延安前,周恩來召集王昆侖、金仲華、閔剛侯、吳覺農指示該同盟工作。上海解放前吳覺農還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推動上海科協團結科技人員;掩護黨在上海的經濟、文化組織,合眾貿易公司、國際經濟新聞社;營救被捕的張錫昌、陳四維等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聯絡馬寅初、梁希、竺可楨、茅以升等知名人士免遭國民黨挾劫;策動國民黨京滬衛戍司令湯恩伯起義(未成功)。
1949年吳覺農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建國后他任農業部副部長兼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在農業部任職期間,他經常深入基層,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1949年由農業部吳覺農與貿易部副部長姚依林商定成立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這是建國后國家設立的第一個進出口公司,他兼任總經理,商訂了生產和國內外銷售的通盤規劃,并建立了各省的分支機構,逐步實施。他還積極推動茶葉生產、制茶合作化;大力開辟新式茶園,改造老茶園;實行機械化制茶;創辦國營精制茶廠;提倡在西南茶區大規模發展優質紅茶,為國家創匯。
建國初期,吳覺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951年吳覺農參加中國人民第二界赴朝慰問團,任中央分團團長,去朝鮮前線慰問志愿軍指戰員。1951年與冀朝鼎去丹麥哥本哈根參加國際經濟會議籌備會。同年與郭沫若、茅盾、蕭三、吳耀宗等人去維也納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1955年與茅以升、陳翰伯、范若愚等人參加中國科普代表團訪問蘇聯。1956年3月參加由陳毅率領的中央代表團出席4月22日在拉薩舉行的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大會,任分團團長,代表各民主黨派在自治區籌備大會上發言。任全國政協付秘書長時期,他先后負責科技、文史組、政協會刊等方面工作。
“四人幫”被粉碎,黨的實事求是路線、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政策得以實現,吳覺農精神振奮,積極參加各種調研活動,特別是有關茶的活動,他一生都十分重視教育與科研,他建立了高等學校第一個茶葉系,創建了第一個茶科所。晚年他依舊注重教育與科研,他著書、立說,與他的學生們一起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嚴謹的治學學風,終于在生前完成了《茶經述評》,為后代茶人留下了一份寶貴財富。他參加各種茶葉會議,并專程去茶區參觀,視察學校與科研所。他努力探索發現有關茶葉體制、外匯補貼等方面的重大問題,經常單獨或聯名向上反映、匯報,得到及時解決。
吳覺農一生廣交朋友,團結同志,追求進步,為祖國農業發展、經濟振興、茶業復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早年與胡愈之、楊賢江、夏衍等文化界人士交往密切;30年代結交陳翰笙、錢俊瑞、薛暮橋、孫冶方等經濟學家;農業界的老前輩如陳嶸、許叔礬、梁希等也是他的好友并是中華農學會的老會員。他熱愛生活,興趣廣泛,除讀、寫茶葉文章外,還愛讀書、看報、聽音樂、下棋、打橋牌、彈琴,還特別愛好體育。
1987年4月,中國茶葉學會在北京為吳覺農90壽辰和從事茶葉工作70周年舉行慶祝大會。與會人員對吳老一生為中國茶葉事業作出的豐功偉績給予高度評價。各地茶界團體、茶人也向他祝壽。外經貿部長鄭拓彬,農業部長何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孫起孟以及外國朋友也都為他祝壽。
吳覺農晚年不遺余力弘揚中國茶文化,他倡議籌建中國茶葉博物館,并為中國茶葉博物館題詞。他一生中最后參加的大型茶文化活動是1989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
1989年10月28 日,吳覺農因病在北京逝世。人民日報發布了吳覺農逝世的消息。中央電視臺播放了追悼會實況。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鄧穎超、田紀云、薄一波、丁關根、陸定一、習仲勛等都送去了花圈。他生前各界好友也都送了花圈。國家領導人姚依林、錢正英、周培源、趙樸初、孫曉村、費孝通、經叔平等親來悼唁。
吳覺農去世后,他的同事、學生們在繼續完成他未竟的茶葉事業。1990年吳覺農墓碑落成儀式在浙江上虞舉行。在他生長、工作過的地方,茶人為了紀念他雕刻了他的塑像。如中國茶葉博物館、三界茶廠、他的家鄉上虞、上海宋園等。經過茶界及各界人士的倡議,并得到吳老故鄉上虞市黨和政府的支持。“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于2001年5月21日在浙江省上虞市成立。全國各地茶界人士云集此地,紛紛表示要在吳老奠定的現代茶葉事業的基礎上,繼續開拓前進。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繼承和發揚吳覺農的茶學思想是我們當代茶人的重任,他的愛國、奉獻、務實、創新精神和為振興華茶奮斗終身的茶人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