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武,男,1939年3月18日生,漢族,遼寧人。1961年高中畢業于沈陽第四中學后卻一步邁入商業大潮,一干就是四十余年。他曾任職于中華老字號百年老店沈陽中和福茶莊總經理。在職期間曾帶領全體員工更加珍惜、愛護、保持和發揚老字號優良傳統和歷史榮譽及機動靈活的經營理念,使這個沈城百年名店一度成為省市文明單位和物價計量信得過企業。中和福是沈城唯一被內貿部命名的中華老字號企業。趙忠武曾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和獎勵。1989年被商業部認命為茶葉工程師。他在職和退休后,積極參與并兼職于遼寧省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和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副秘書長,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張天福與張宏達茶學研究中心(理事會)主任助理。遼寧省民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茶道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國家勞動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和沈陽市總工會特聘職工職業技能競賽評委等職。
茶葉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茶葉做為國飲,確有它悠久的歷史淵源。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最早發現、栽培、種植和利用茶,經歷了從藥用到食用,又從食用到飲用,至今足有上下四、五千年的演變過程。他不但是一位知茶、懂茶的茶人,同時也是一位文化人,為了普及了弘揚祖國傳統茶葉事業,2000年退休后,他積極熱心從事茶文化研究、宣傳、普及等社會公益活動,并積極傳播祖國傳統茶文化,先后在遼寧日報、沈陽日報、遼沈晚報、沈陽晚報和國內各大報刊發表五十余篇文章,曾多次獲得《沈陽日報》優秀通訊員稱號。隨著改革開放步步深入,茶葉在全國放開后,各地的茶葉批發市場紛紛涌現出來,沈陽也不另外。在當時茶葉市場比較混亂形勢下,他率先倡導在沈陽成立了“中國北方茶葉批發市場”,即北方茶城。他的“建茶葉批發市場勢在必行”的論文曾載入了2004年《跨世紀中國改革開放理論與實踐》一書,并獲得中國人力資源科研學術成果特等獎,對當時葉茶市場的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茶葉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可是如何品出健康、品出樂趣、品出學問,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個空白,針對這種情況,他在1992年率先在沈陽,第一個成立了沈陽茶藝館,開始普及宣傳茶文化,在他的帶領和指導下在沈陽、大連、撫順、盤錦、哈爾濱、大慶等城市先后出現了“和靜園”“百草園”“鴻興泰”“聽雨軒”“名品”“明茶秋毫”等幾十家茶藝館。他被沈陽大學茶道、茶藝培訓中心聘為名譽校長,被沈陽師范大學聘為茶葉專業客座教授。由于他長期從事茶葉產品的營銷、開發和研制工作,積存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曾先后在遼寧參與遼寧農科院食品菌開發深加工研制課題,被聘為高級顧問,還幫助沈陽于洪區解放鄉開發玫瑰花研制工作,被于洪區玫瑰研究所聘為顧問,又為吉林省臨江市深奧參業有限責任公司研制成功還陽茶“山參鮮葉茶”獲得國家專利,現已推向市場。為了弘揚和發展茶文化事業,培訓更多優秀茶行業人才,他協助中國茶道專業委員會,在沈陽、大連、鞍山、本溪等城市先后成功舉辦初、中、高級評茶員和茶藝師的考評工作。經他的努力已有百余名優秀人才獲得了國家勞動部、社會保障部頒發的評茶員和茶藝師證書。他本人被國家勞動部、社會保障部授予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
他長期從事茶文化研究,并以非凡的毅力致于茶文化的宣傳鼓動工作,沈陽不產茶,但它是茶葉銷售的大市場,為了規范和開發茶葉市場,他發現沈陽許多人對真假“龍井”分辨不清,為了讓人們了解龍井茶的特點,宣傳這一祖國名茶的傳統制法,他特赴杭州與周總理生前視察過的梅家塢茶廠取得聯系,從1993年至今,每年將梅家塢的鮮葉空運到沈陽,在中和福門前支起茶鍋,請茶技師現場炒制,供觀眾現場品嘗。頓時“龍井茶香飄古巷”,令茶客大飽眼服。在他積極努力下,和省社會科學院民俗學會探討,率先在沈陽成立了遼寧省茶文化研究會,這對遼寧乃至東北三省的茶葉事業和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他還主張少兒茶藝應該從娃娃抓起,所以他先后在沈陽皇寺路小學和鐵西南十路小學免費培訓少兒茶藝,并在2001年首次舉辦了沈陽首屆少兒茶藝大賽,并受到好評。為弘揚茶文化開發茶葉貿易加強合作,2007年12月和2008年2月應駐俄大使館教育部的邀請曾先后兩次去俄羅斯各大學孔子學院和莫斯科中學講學并傳授中國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同時在2008年2月舉辦了莫斯科中學生茶藝大賽,受到各界贊揚。他是東北赴俄羅斯各大院校的孔子學院講學宣傳中華茶文化和加深中俄師生友宜的第一人。
為了倡導“茶為國飲”提倡“科學健康飲茶”他不倦的向人們傳播有關茶的歷史,文化和茶葉基礎知識普及宣傳工作,積極參與省社科聯舉辦的“遼海講壇”科普知識講座,使遼沈地區廣大茶葉愛好者在飲茶之余領略到茶史、茶話、茶德、茶道、茶藝等諸多學問。在他70壽辰之際,獲得了新中國建國60周年“茶事功勛人物”和當代茶圣吳覺農“覺農”勛章獲得者,茶葉泰斗張天福老先生還為他寫了“引來茶香飄關外,辛勤奔波為茶忙”的題詞。他是遼沈及東北地區的一位杰出的茶文化積極鼓動者和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