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種茶有了收入,謝壩村去年統一規劃新建川南民居40多戶,改建160戶。白墻、碧瓦、綠茶園,十分亮麗扯眼。
“采獨芽,只能摘,不能掐,指甲接觸斷面,茶葉要發黑,泡茶時湯色也難看。”25日上午,在茶農鄒澤群的茶園里,劉祖平正給大家做采茶示范。
“他給村民栽了一棵‘搖錢樹’,摘了又發,發了又摘,永遠摘不完。”鄒澤群家今年收入預計上萬元。
五年前,當劉祖平當選宜賓市翠屏區邱場鄉謝壩村村主任時,村上只有傳統農業,沒有增收項目。他和鄉上下派當支書的曾國雄商量種苦丁茶,送了一包土請市區茶葉專家檢測,專家說:“你們村不但可以種苦丁茶,還可以種綠茶,而且采茶季節比山區提前10天,效益肯定好。”
聽說要種茶,群眾有抵觸情緒。有村民說:“萬一賣不脫,沒得飯吃咋個辦?”說破嘴皮,村民也不愿投入,不敢去冒這個風險。
于是,村上組織村民代表與敘府茶業公司簽訂保護價收購協議;又邀請信用社送貸款上門。為打消村民顧慮,村干部想盡辦法,挨家挨戶做工作,即便如此,2003年全村也只種了200多畝茶苗。一個叫凌均權的農民種一分地茶,劉祖平等上門動員了5次。
去年,謝壩村首批茶葉投產,敘府茶業以最高44元/公斤、保護價32元/公斤全部收購,農民增收15萬元。楊昌群一家采茶收入6000多元,令村民們羨慕得眼睛發亮。去年底,見到實惠的村民自愿種茶1400多畝。預計今年全村茶葉收入70萬元。
種優質茶需要農家肥,劉祖平組織農民發展規模化養豬,每年出欄肥豬1.7萬頭,養豬收入雖然不穩定,但258多口沼氣池卻有了充足原料,沼氣供村民做飯,沼液為2100多畝茶樹提供優質肥料,全村形成養豬———沼氣———種茶的循環經濟模式。水庫社凌家幾兄弟還把沼液管子牽到地頭直接灌溉茶樹。
曾經沒有公路、沒有經濟支柱的一個省級貧困村,幾年時間成了宜賓市農村先進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