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杖洲,男,1945年3月生,廣東省英德市人,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茶學專業。原任全國最大茶葉生產商品基地之一,英德市茶葉局分管生產技術副局長,農藝師,現任英德市茶友之家家長,中國領導科學院院士、北京時代學人文化研究院特聘院士。中國創新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所終身高級研究員,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研究員、中國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管理科技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四川世界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北京國際交流協會理事1《發現》雜志社理事、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茶葉分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浙江唐人苦丁茶研究所顧問,佛岡縣人民政府茶葉顧問等職,系中華茶人聯會、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國國際名人協會、中國未來研究會,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員。
他長期在基層茶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崗位上工作,熱愛茶業,事業心強,勤奮工作,辛勤耕耘,認真學習,刻苦鉆研,開拓創新,努力向上,在理論與實踐的科學結合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得到了茶業科技工作者和茶農們廣泛好評。
他從事茶葉科研與技術推廣工作40余年,興趣廣泛,涉獵面廣,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善于結合具體工作搞調研和開展科學實驗,在各個時期負責的各項工作皆能科學地組織實施并能圓滿地完成,體現出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領導藝術水平。曾先后參加了國家科委、國家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總站、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廣東省農業廳、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下達或協作的10余個茶業科研、試驗、示范、推廣、開發利用項目的工作,主持完成的《春茶高產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探討》、《苦丁茶育苗技術》被評為“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主持完成的《苦丁茶開發及其利用》被評為“中國九五科學研究成果”;主持完成的《春茶高產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探討》被評為“中國九五科學技術成果”;《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茶葉深加工步伐》獲新世紀、新經濟、新西部成果特等獎、新經濟與西部大開發學術成果特等獎;《大葉種茶樹高產優質高效益栽培技術探討》獲新經濟與西部大開發學術成果特等獎;《大葉種綠茶初制工藝初探》獲2001年度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大葉種綠茶初制工藝初探》獲行業經濟發展與科技文化創新優秀成果特等獎;《茶葉生產農事歷及其主要技術措施》獲全國農業科學成果一等獎;《清茶一盞也能醉人》獲中國新思想新學術成果一等獎;《廣東三大茶俗來歷》獲新世紀優秀學術成果獎;《獲得茶葉優質豐產高效益做法和體會》獲中國新思想新學術成果一等獎;《常規茶園轉為無公害茶園的轉換技術》獲2002年全國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一等獎;《加快茶資源開發利用步伐,振興我國茶業經濟》獲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成果獎;獲中國經濟發展優秀成果一 獎;《茶葉生態建設初探》獲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優秀成果特等獎;《英德茶業發展戰略探討》獲西部大開發學術成果特等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開展茶業生產系列化服務》獲西部開發與中國社會經濟學術成果特等獎;《天然藥用植物代用茶——野菊花》獲新時期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現代化前沿理論科研成果一等獎;《野生植物代用茶——野藤茶》獲02~03年度全國理論實踐成果一等獎;《苦丁茶開發及其利用》獲第二屆經濟管理與理論創新成果特等獎;《中國苦丁茶良種——參味型大葉種》獲02~03年度先進理論實踐成果一等獎;《中國苦丁茶良種——參味型大葉種栽培技術》獲理論創新與區域發展戰略成果特等獎;《后發酵陳化對普洱茶品質的影響》獲中國現代化農業探索新論文庫代表作一等獎;《有機茶基地的選擇與建設》獲行業經濟發展與科技文化創新優秀成果特等獎;主持完成的英德市《茶葉高產優質新技術》榮獲國家農業部豐收計劃二等獎;參與完成的《燕山滴灌技術》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獎;參與完成的一只英德紅茶和二只英德綠茶分獲國家農業部和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
他見解獨到、造詣較深、除掌握了茶學領域的主要理論與具有創見性的應用能力和較熟練的實際操作能力外,還為單位撰寫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工作總結、茶業技術規程、培訓教材等200余份;并勤于筆耕,曾先后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有機茶基地的選擇與建設》、《廣東茶聯佳作鑒賞》、《誰是真正苦丁茶》、《完善農村茶場管理體制,實現茶葉優質高產高效益調查》等論文、總結、通訊、調查報告、應用技術類文章等320余篇,其中《如何引進和選用茶樹良種》、《如何配置茶藝用具》、《中國茶業的世界之最》、《茶資源開發利用進展》等182篇獲優秀科技論文(作品)獎,《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的苦丁茶》、《茶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理想的營養保健飲料》、《茶園水分管理技術》、《老茶樹嫁接換種新技術》等198篇入選省級以上科技論文選,《提高大葉紅碎茶綜合品質技術途徑》、《實施系列化服務,促進茶葉基地建設和項目開展》、《旅游觀光好去處——茶趣園》等129篇被選入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大會發言材料和會議論文集。主編《重修潁川陳姓族譜板鋪思盛公后裔支譜》(113萬字)、與人合著《英德茶葉》一書,出版《茶葉生產農事歷及其主要管理技術》、《茶葉技術培訓教材》等。近幾年來,他把有機茶生產加工,茶資源綜合利用、植物代用茶——苦丁茶、野菊花、野藤茶等開發利用、茶葉市場開發與營銷、茶藝開發與茶藝館經營、茶與茶文化推廣、茶與人體健康、普洱茶的后發酵與人體健康等作為研究重點,為我國的茶、茶業、茶文化的發展貢獻畢生精力。
鑒于他在事業上所取得的成績,他曾先后獲得世界華人杰出專家、中華創業領導英才、中華成功人才、中國當代杰出人才、科技先進工作者、中華優秀人才、跨世紀優秀人才、優秀論文作者、核心論文作者、中國茶葉學會表彰的從事茶葉工作40年以上會員等眾多榮譽。他的事跡被先后入錄《世界名人錄》、《世界華人突出貢獻專家名典》、《中華茶人詩描》、《中國專家大詞典》、《共和國農業專家名人錄》《全球華人專家名人遠程交流協作網》等130余部辭書或文獻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