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浙東四明山革命老根據地采訪,在余姚縣梁弄區公所林業技術推廣站里,遇上了縣林業特產局的老劉。他對一位老頭命令似地說:“大老陳,快拿竹葉青待客。”我只曉得竹葉青是好酒,心想吃飯還早,不免有些疑惑。過了好久,還不見這大老陳回來,又想這個渾身土里土氣的老頭手腳真慢!這時,大老陳捧著沏好的茶回來了。我呷了一口,真是好茶,清甜甘冽,幾乎齒頰生香;幾口落肚,頓覺神清氣爽。這莫非就是聞名中外的瀑布茶么?因為上四明山前,我早聞四明山產瀑布茶。大老陳說這僅僅是竹葉青茶,名茶還有好幾種呢!
山道高又彎
大老陳叫陳玉漢,浙江新昌縣人。個子不高,前額禿頂。當年他從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出來,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果夫、陳立夫老家吳興縣白鵲鄉搞土改,有時還持槍到太湖中剿匪,身子可結實呢!土改結束后,組織上分配他到杭州浙江省農業廳特產局。陳玉漢早年受教于著名茶葉專家呂允福、吳覺農等,40年代畢業于三界茶葉專修班。后來,在上海幾次考上私立大學,終因經濟實力不濟,只得在上海灘上謀生糊口,難遂攻讀茶葉專業的夙愿。接受這個任務,他感到幸運。來到杭州,即到杭縣村口建立省茶葉試驗良種茶園基地,但不久因土地被征用而停業。領導上了解他的事業心,找他說,四明山種茶潛力大,何不去余姚!陳玉漢聽后無比高興,女朋友纏綿悱惻的勸阻,西子湖畔那迷人的風光都沒有羈留住他。他整起簡單的行裝,只身到余姚,那是1954年的事,至今已有30年了。
當時的四明山未通公路。陳玉漢到余姚縣城,過譚家嶺,徒步登山,到了梁弄區公所,已是夕陽西下。聽說到四明山上大嵐茶園還有三十里路,而且要爬羊額嶺,便在區公所借宿。第二天又精神抖擻,向大嵐山走去。
一路上,白水沖大瀑布如銀河倒瀉,似白云堆雪。攀上陡峭的羊額嶺,見四明山莽蒼蒼,連亙浙東六縣,群峰在云霧繚繞中時隱時現,何等優越的種茶地理環境啊。陳玉漢心曠神怡,渾身來了勁。走到大嵐鄉政府,負責茶葉的陳祖庭去白鹿鄉了。他又馬不停蹄,翻過士德嶺,到晚上六點多,在白鹿長崗村找到陳祖庭。從此,他和陳祖庭往返于大嵐、白鹿之間的峰巒山岙,工作在茶農中間。1955年冬,陳玉漢在大嵐鄉四豐村,和當時鄉團委書記褚彩定、村團支書魯多花一起,帶領四豐村男女青年七十多人,開發眠崗。
眠崗離四豐有五里多路,長著一大片茅草。冬天人們上去放火燒山,春夏去牧放牛羊,荒無人煙。陳玉漢和這伙男女青年在這塊處女地上開荒種茶。山上飛沙走石,風像刀子般往衣領袖口里捅。他們在西北方向筑起了二米高的泥墻,以擋住西北風的侵襲。那時節,呵氣成冰,姑娘的辮梢上結了亮晶晶的冰花??墒牵蠹业男氖峭岬?。中午,在山上打開冷飯包,吃著烏干菜、白米飯,到肚子里被融化得熱乎乎的。吃得蠻香呢!一個寒冬,竟開墾出荒山100畝。
可是種茶卻沒有茶籽。大嵐雖說是茶鄉,千百年來單家獨戶種茶,從來沒有一次種上100畝茶的。怎么辦?陳玉漢用茶樹枝條搞了個長條打圈扦插法,枝干打圈部分埋入地下,蓋上土。冬去春來,想不到全活了,還長出枝葉來。大家十分高興??墒窍奶爝^去了,小茶樹枯黃萎縮。陳玉漢發現是金龜甲蟲在茶根啃食根的嫩梢。于是,他又致力于防治茶樹害蟲。
金龜甲蟲還未根除,一場臺風暴雨到了。陳玉漢和區農林站長沈銀康從梁弄連夜上大嵐抗臺風,步行到10里路外的黃紙廠,風狂雨大,難以登上一千二百七十多個石階的羊額嶺。兩人便在黃紙廠暫住。誰知狂風大作,傾盆大雨下了個通宵達旦,屋倒墻塌,兩個人裹著濕漉漉的衣服盤坐在八仙桌下過夜。第二天風稍緩,他們攀上羊額嶺,一路好多茶山被山洪沖毀。眠崗新開茶山同樣遭此厄運。
“偌大的四明山,一定能把茶葉發展起來!”
在困難和挫折面前,陳玉漢依然充滿著種茶的信念和希望。
四明山茶
陳玉漢相繼在大嵐的栗樹坪、東潘建設茶場。他和茶農一起勞動,埋頭苦干。方圓三十里的崇山峻嶺中,哪里種茶,哪里就有陳玉漢的足跡。在梁弄的獅子山下、烈士陵園一帶,大片茶園,景色宜人。在四明湖畔湖東公社建設茶園時,陳玉漢腳骨脫臼,依然堅持丈量、規劃土地。兩天后腳上疼痛紅腫,湖東公社派拖拉機把他送回梁弄看病。1979年初春,陳玉漢在茭湖公社講授技術課,又接到相鄰的黃明公社電話,邀他第二天去黃明金岙茶場講授春茶修剪、施肥技術。一早出發,大雪封山,山路茫茫,漫天皆白,他憑著記憶走那山路,經跺拄崗、石面盆、邵家,走了兩個小時,快到邵家灣底,才發現走錯了路。于是只好折回。走到勤豐茶廠,一位五十多歲的聾啞婦人認識他,比劃著手勢,勸他別走了。陳玉漢想著,來聽他講課的人已經冷絲絲地等著。想到五年前,從算坑翻山過千六谷田,去陳家巖,夜色昏沉,豹老頭在山谷吼叫,他提著小刀子,走過來了。下大雪有什么了不起!陳玉漢執意要走,急得聾啞婦人也連忙穿鞋撐傘,為陳玉漢帶路。走了一小時,到了黃明公社金岙,在場的八十多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他傳授春茶修剪、施肥奪高產的技術,把大家的心都講熱啦!
四明山人勤奮種茶。如今,陳玉漢夢寐以求的萬畝茶園,在梁弄已成為現實。1954年梁弄區只有二千多擔茶葉,今年達到了1萬4千擔。山里茶多、茶好;人們愛茶、頌茶。有一首當地民歌叫《請茶歌》,最近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民歌。在碧綠茶園、在四明湖畔,經常可以聽到女學生和采茶女優美的歌聲:“請君喝杯四明茶,四明山茶細又香;當年茶農下茶籽,游擊隊員幫澆秧;茶樹種在名山上,云里長,霧里長,喝杯革命故鄉茶,走遍天下嘴還香……”那圓潤甜美的歌聲在山澗回蕩。
“茶葉多了,好了,只要品種對路,不愁沒銷路。”陳玉漢說,“近兩年印度茶葉減產,倫敦市場茶葉短缺,埃及取消了限制茶葉進口的禁令,國內外對茶葉的需求量與日俱增。”
仙茗飄香
陳玉漢探索我國的茶葉科學,茶葉文化。他研讀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我國唐代陸羽所寫的《茶經》,又細查《余姚縣志》、《四明山志》。他的許多茶葉筆記,記載著他與青山為伴,使傳統名茶香飄萬里的實踐。有一次,嘗遍名茶的外賓要品嘗我國的瀑布茶??墒沁@名茶因年代久遠而湮沒,一時無從尋覓。人們查到英國出版的《茶葉全書》中輯錄的《茶經》記載:“以越州(余姚古屬越州即紹興管轄)上,余姚縣生瀑布泉嶺曰仙茗。”才知道瀑布茶產在浙江余姚。原來陳玉漢生活的梁弄就是瀑布茶產地,在白水沖上頭的道士山,白水沖旁早稱瀑布泉嶺。山中大茶樹生于巖石縫中。當地流傳的傳說和古代《神異記》記載的相同: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羊,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萆街杏写筌?,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余,允相遺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引自1948年版《茶葉全書》第二章第十一頁)瀑布茶在《茶經》上敘述詳實,還有古人作賦:“若余姚之瀑布兮,尤《茶經》之所夸,嗟陸羽之不逢兮!宜鑒味之絕少。”
找到了瀑布茶的產地,卻難以考證出名茶在歷史上的造型。陳玉漢、陳祖庭、夏福銓等同行和茶農初制瀑布茶形若松針,又參照南京雨花茶雛型,脫胎于杭州西湖龍井,別號瀑布仙茗。
瀑布茶在清明前后開園采摘,一般干茶每斤5000個茶芽,而這一葉一展嫩芽,高達3萬1千多個。陳玉漢建議采用要高溫燜殺青葉方法。當時四個茶灶分頭制作,大家心存疑慮,怕用高溫火燙的紅鐵鍋炒青,會出現低劣的紅梗紅葉,產生焦味。試驗后,果然難避這些弊端,大家自然責怪起大老陳來!陳玉漢自己呢,憑40年代在茶葉專修班上學會制龍井茶的經驗,制成的瀑布炒青不但沒有紅梗紅葉,湯色綠瑩明亮,而且其味鮮清甜香。大家重新照陳玉漢的辦法制茶,在1980年浙江省名茶評比時,獲得了好評。
瀑布茶至今未恢復到原有的歷史地位。陳玉漢認為,茶葉的質地優良,鮮嘗口味,主要取決于先天的自然條件。他崇拜古代被稱為茶神的陸羽。陸羽在《茶經》上說,茶葉“上者生爛石,中者為礫壤,下者生黃土。”
去年,陳玉漢上道士山,向茶農買來二元一斤的好多鮮葉,自己動手炒青。他高溫燜殺火候看得準;透散攤撒時,一手“咔嚓、咔嚓”地打著芭蕉扇,一手不停地翻動,使茶葉快速冷卻。結果,這少量的名茶不僅湯色清,而且自然香氣誘人。去年10月,寧波市(余姚現屬寧波市轄)七縣茶葉行家各自帶著當地好茶來梁弄會師品茶。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經比較,這瀑布茶確實為人們所贊賞??此鐥l鮮細,色澤嫩綠,開水送泡以后,喝上一口,仿佛聞到空谷幽香;杯中芽葉成朵,自然舒展,如同見其日月精華;熱飲時潤喉,兩腮勝清風;冷飲勝過冰凍雨露,鮮爽清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