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旬的楊天炯,說到茶總是神采奕奕。這位滿頭銀發、臉上爬滿了皺紋、要借助老花眼鏡才能看清印刷品上文字的老人,卻總讓人覺得他有用不完的精力。
“從上個世紀60年代,我就與名山茶結下了不解之緣,40多年過去了,我的生活從沒離開過茶葉。”提到自己與茶結緣的一生,楊天炯臉上滿是自豪。早在1971年,楊天炯就獲得了中國農村科普先進工作者和四川省科協農村科普先進個人稱號,隨后由于在茶葉制作、加工工藝研究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他又獲得了一系列科技進步獎項。2004年由楊天炯編著的《蒙山茶事通覽》出版。
“你們設計的這個包裝還行,但是包裝一定要按照相關法律的規定對產品進行明示,不要因為細節上的疏忽而功虧一簣。”日前,當記者見到楊天炯時,他正在與外地的茶葉經銷商談貼牌銷售茶葉的合作事項。
開廠制茶只為“一簾茶夢”
“我這一輩子就和茶分不開,退了休該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但我又辦了個茶廠,把茶廠作為研究制茶工藝的基地,就是因為解不開心中那‘一簾茶夢’。”楊天炯心里一直裝著名山縣的茶業發展,“其實現在名山茶葉的品質已經非常不錯了,但就是缺乏產品的商業化包裝和市場運作,剛才我和經銷商接觸,就是想用他們的品牌,將名山茶推介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名山茶,喜歡名山茶,提高名山茶的知名度。”
說話間,楊天炯走進了制茶車間旁的一個小廠房,里面擺放著幾臺小型制茶設備。“這兒就是我的實驗室,我在這里對制茶工藝進行改進,等制出理想的茶葉后,再把工藝投入批量生產。”說到自己的一個個研究成果,楊天炯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悉心鉆研只為助推茶業發展名山茶的制作工藝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但面對要求越來越高的市場,面對人們對食品越來越嚴格的需求,楊天炯又開始琢磨起如何制作更加衛生、健康的茶產品。“我正在思考茶葉的衛生加工工藝,讓人們喝上更衛生的茶。”楊天炯對自己正在鉆研的制茶新工藝充滿了信心,“衛生制茶從茶葉的生產開始,需要有嚴格的規范程序,每一個程序都不能馬虎,這需要制定嚴格的標準。”
在楊天炯看來,今后的制茶工藝應該向無害化發展,制出衛生、低農殘的茶葉才能贏得市場,他希望通過對制茶工藝的改進,使名山茶迎合市場的需求,助推名山茶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