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除了在戲劇中提到茶事外,還寫了大量的茶詩。
《茶馬》就是很著名的一首:秦晉有茶賈,楚蜀多茶旗。金城洮河間,行引正參差。繡衣來漢中,烘作相追隨。以篦計分率,半分軍國資。番馬直三十,酬篦二十余。配軍與分牡,所望蕃其駒。月余馬百錢,豈不足青芻。奈何令倒死,在者不能趨。倒死亦不聞,軍吏相為漁。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有此不珍惜,倉卒非長驅。健兒猶餓死,安知我馬徂。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羌馬有權奇,胡馬皆駘駑。胡強掠我羌,不與兵驅除。羌馬亦不來,胡馬當何如
明代經營茶葉的多是秦地和晉地的商人,用于茶馬交易的茶葉除陜西漢中茶外,大多都是湖南的“黑茶”和四川的“蜀茶”。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了解茶馬交易的一些實際情況。例如,當時茶葉用“篦”作計量單位,獲得“引”的商人有在茶區收購茶葉的權利,但有一半要交給茶馬司,用于茶馬交易。這首詩中的“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經常被人引用。
還有很多茶詩是他在任浙江遂昌知縣和游歷雁蕩山時所寫。《竹嶼烹茶》詩:君子山前放午衙,濕煙青竹弄云霞。燒將玉井峰前水,來試桃溪雨后茶。
君子山是遂昌古時縣衙西部的小山,湯顯祖曾經做過五年的遂昌知縣,詩中敘述了他在政務之暇,心情悠閑地燒開玉井甘泉,細細品茶的情景。
萬歷二十六年,湯顯祖在龍游溪口鎮寫下《題溪口店寄勞生希召龍游二首》。其一:谷雨將春去,茶煙滿眼來。如花立溪口,半是采茶回。溪口是遂昌和龍游交界處的小鎮,作者至遂昌要經過溪口,在路過溪口時寫下了這首詩。詩中描繪出一幅如花少女喜采春茶的水墨畫卷:谷雨時節,滿眼茶煙,如花似玉的采茶姑娘成為了采茶隊伍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治理遂昌四年之后,湯顯祖曾有《即事寄孫世行呂玉繩二首》:平昌四見碧桐花,一睡三餐兩放衙。也有云山開百里,都無城郭湊千家。長橋夜月歌攜酒,僻塢春風唱采茶。即事便成彭澤里,何須歸去說桑麻。偶來東浙系銅章,只似南都舊禮郎。花月總隨琴在席,草書都與印盛箱。村歌曉日茶初出,社鼓春風麥始嘗。大是山中好長日,蕭蕭衙院隱焚香。
這首詩寫于湯顯祖到遂昌第四年春天。經過幾年的治理,遂昌社會安定,湯顯祖“五日一視事”,“一睡三餐兩放衙”,雖說是主持一縣之政,但還比較清閑。云山百里,春茶初出,新麥登場,山區的景色勝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政務之暇,湯顯祖到麗水、溫州,游覽浙東名勝雁蕩山,走訪當地茶農,寫了兩首詠茶的詩。《雁山種茶人多阮姓,偶書所見》之一:一雨雁山茶,天臺舊阮家。暮云遲客子,秋色見桃花。壁繡莓苔直,溪香草樹斜。風簫誰得見,空此駐云霞。這首詩由雁蕩山種茶人大多姓阮,不由得就聯想到劉晨與阮肇入天臺山采藥遇仙女的典故。壁上的莓苔,溪邊的草樹,秋風中桃花灼灼,湯顯祖用如詩如畫的文字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深秋山居圖。只是結尾隱隱透出一絲惆悵。清代詩人阮元曾說:“寄語當年湯玉茗,我來也愿種茶田。”(《試雁蕩山茶》)阮元因飲茶而想到湯顯祖的詩,于是寄語湯顯祖,表示“我來也愿種茶田”。雖是戲語,其情卻是真摯的。
作者在游覽雁蕩山時還寫有一首《雁山迷路》:借問采茶女,煙霞路幾重。屏山遮不斷,前方剪刀峰。這是一首小敘事詩,詩中描寫了迷路了的作者和采茶女的對話。湯顯祖第一次到雁蕩,迷路了,于是向采茶女問路,問到雁山第一大瀑大龍湫還有多遠,采茶女回答說:列屏似的峰嶂擋不住去路,轉過前面那座剪刀峰,就是大龍湫了。在眾多的雁蕩山詩詞中,這是非常特色的一首。
可見,湯顯祖對茶有著很深的感情,而茶也成就了湯顯祖的戲劇和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