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階層異鄉發展,本就是一部艱難的創業史。翁瑞康來太原的時候,恰逢改革開放初期,粗放的市場經濟,使他們在狹窄的商業環境下尋找出路。一群急于長大的小人物在與市場體制的不斷較量和博弈中,雙方互為嘗試和體驗,卻又在共同進步。翁瑞康說個體工商戶"見微而知著",因為他們直接見證了太原經濟、文化、投資環境等各個方面的變化。
A 孤獨的開拓者1991年夏天,福建省福安人翁瑞康夫婦帶著三個月大的兒子,冒著酷暑坐火車一路輾轉,從福安到福州,再轉站北京,最后到達太原。
與故鄉千里之隔的太原雖然讓翁瑞康感到陌生,卻也有大把商機可尋。福安素有"中國茶葉之鄉"的美稱,茶葉銷往全國各地,而受地理位置和地域經濟的局限,山西只能通過北京、石家莊、濟南等城市進行二級批發,無法與福建搭建"一對一"的銷路。翁瑞安曾經在福安市一家茶葉公司的銷售部門工作過,他看準了"進不來、出不去"的市場空白背后蘊藏著的巨大商機。
與此同時,懷揣1000元現金來到太原的福鼎茶商董希堅正處于艱難的創業時期。上世紀90年代左右,太原是茉莉花茶的天下。作為第一批闖入太原市場的福建茶商,不管翁瑞康還是董希堅都在用近似原始的方式,改變著太原人飲茶的消費模式與習慣。從福建老家販來茶葉,或推著單車在太原走街串巷地上門推銷,或免費供貨請人代銷,或租店經營,期望用小規模的批零打開消費市場。
翁瑞康說,當時在太原從商的外地人很少,出門買東西或談生意,一開口講話,別人十句話有九句聽不懂。語言交流的障礙尚可克服,但不同的商業價值觀、經營理念、銷售方式都讓他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翁瑞康自認商場上"談錢不傷感情",卻被人斥為"見利忘義";靈活機動的銷售方法,被人嗤之以鼻"不擇手段";還有人質疑他在從事"投機倒把"的生意。一聲"南蠻子"的稱呼,糾纏了他十幾年,一聽到這三個字,翁瑞康就有一種身份不被認同的孤獨感。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和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吸引了很多外地商人來山西做生意,搞投資。翁瑞康聽到對外地商人的稱呼日益規范與文明,閩商、浙商、徽商、粵商……翁瑞康說,"稱呼也是一種尊重與友好的傳達".翁瑞康認為,在太原賺錢容易,因為市場很大;在太原賺錢又非常不容易,因為每一筆生意都做得非常艱難。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把6噸茶葉從福建送到山西絕對是個大工程。每次南下販茶,翁瑞康都和打仗一樣。身上揣著巨款,坐三天三夜的火車,下車后直奔茶場選茶、下訂單,然后再自己雇車把茶葉從福建運到太原。如果順利,車隊日夜兼程需一個星期,遇上堵車,或車出了故障,就得十來天的時間。路線長,路況不好,劫貨丟錢的事常有發生。為應對突發事件,"裝茶葉的木箱里常常藏著鋼管和斧頭之類的防御器械。"交通和物流行業發展滯后,使這種擔驚受怕的跑車,持續了七八年。
翁瑞康說,想賺錢就不能怕吃苦,敢闖敢拼是福建商人的特征。但很多時候,靠吃苦不能解決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期,個體私營經濟剛剛放寬,市場機制不完善,政策法規不透明,翁瑞康身逢其時,經歷了個體私營經濟"從荒蠻到文明"的轉變:周旋應對來自各種部門的檢查,罰款、沒收商品、關門整改……甚至"粗暴執法";不肯向地痞無賴妥協,屢遭騷擾,茶葉店幾次被砸被搶,讓他陷入絕境。人身、財產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和尊重,翁瑞康深感身心疲憊,好幾次想一走了之,返鄉擇業。
一次,翁瑞康剛把貨從車上卸下來,有人推門進來,要買半斤。他為難地說,按規定經過有關部門的檢驗后才能出售,來人很不耐煩地說他"死腦筋,我買你賣,誰會知道。"翁瑞康就稱了三兩。結果此人拿著茶葉一出門就打電話,一會兒外面開來兩輛車,幾個穿制服的人進來說他違反有關規定,翁瑞康還沒弄明白怎么回事,幾大箱未來得及拆包的茶葉就被沒收了。翁瑞康這才反應過來,他中了誘賣的圈套。以后,翁瑞康"不得已在夾縫中尋找變通和保全的方法".每每想起創業初期的艱難,他都會心酸到掉淚。
現代金融業、物流業、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縮短了福建與太原的距離。年輕一代趕上了好時代,更多的福建商人沿著前輩的足跡,來太原掘金。2006年,27歲的閩商廖欽敬從福建安溪來到太原時,這里已有大大小小十幾座茶城,上千家茶店。廖欽敬"安營扎寨"的中奧茶城,近八成經營戶來自福建,晉閩兩地早已搭建成熟的"現代運輸直通渠道",只要一個電話,茶葉就可以從福建調集太原。雖然做飛機只需要4個小時的時間,但廖欽敬兄弟回家時,還是愿意自駕。"高速路四通八達,從山西太原到福建安溪也就二十個小時".
翁瑞康經商時遭遇的"灰色地帶",在年輕的茶商聽來,好像"發生在港片里的故事".廖欽敬還沒有遇到亂收費、亂攤派等不規范的執法行為,他可以順利地從市場辦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政策信息,明白自己該交哪些費用,或享受哪些優惠條件 C 從邊緣到主流現在,太原人可遍嘗天下名茶,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安溪鐵觀音、安吉白茶、云南普洱、武夷大紅袍、臺灣洞頂烏龍應有盡有。在福建茶商的推動下,太原人對茶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由"喝"到"品",茶葉的品種、品質、泡飲方式以及茶具的選擇越來越講究。
翁瑞康記得第一批來晉的福建茶商人數不到10個,幾平方米的小門面房,看上去毫不起眼。而如今,太原市從南到北除了散落在街頭巷尾的茶店,十幾家專業的茶葉批發市場和茶城,里面密密麻麻的茶鋪七八成的老板都是福建茶商。2011年8月20日,太原新精品茶城開業,這又是一家以閩商為主投資經營的專業市場。從開始的單槍匹馬,到現在的"抱團做戰",福建茶商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商圈。一到中午,市場內飄起濃濃的米香味,大家吃著飯,用地道的閩語聊著天,很多晉閩兩地的合作交流信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傳播。
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太原的投資環境不斷向好,吸引了更多的閩籍商人來山西拓展事業,辦廠經商。他們從事的行業除了茶葉,還有汽配、裝潢、茶葉、水果、制藥、酒店、電腦、服裝鞋帽等三十余種。有關資料顯示,到2010年,閩籍駐晉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從事工商活動者達三萬人以上,總投資400多億元,提供了4萬多個就業崗位,每年稅收上交20多億元,成為山西經濟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999年12月12日,山西省福建商會成立;2004年,在閩籍茶商翁瑞康、林炳華、董希堅的推動下,山西省福建商會茶業專業委員會成立。翁瑞康的茶葉生意越做越大,無論是資產還是店面都在逐年翻倍,太原較大的茶葉市場都有他的分店。翁瑞康被推選為山西省福建商會常務副會長、茶業專委會主任,并且成為太原市萬柏林區政協委員,這個"小個子"福建商人終于可以為第二故鄉的發展建言獻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