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龍,1967年出生,安溪龍涓舉源村人,國家一級評茶師、茶葉加工技師,國家級示范合作社——舉源合作社發起人,泉州市農村科普帶頭人,首屆中國安溪鐵觀音制茶師(初制)大賽亞軍。
劉金龍是一位不善言談的人,可是,一說起茶葉制作的方法,他就興奮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釔壑撇璧膭⒔瘕?,對制茶的研究到了癡迷的程度,每次制茶,各道程序都要用3種不同的方法進行,然后再比較、改良。
劉金龍小時候生活在大隊部旁,那里剛好有一個茶葉初制加工廠。“別的孩子在玩泥巴,我卻喜歡走進加工廠,看大人們制茶”,劉金龍回憶起當初的情形時說,“一開始只是看熱鬧,后來慢慢地迷上了制茶”。
在耳濡目染間,劉金龍已掌握了制茶的手法。12歲那年,他正式成為一名學徒,隨即在當年暑假一鳴驚人。“我炒出來的茶,茶廠的老茶師認為很好,安溪茶廠的老茶師去收購時,把我的茶認定為特級(最高級)。”當時,整個大隊都轟動了。
二三十歲的時候,劉金龍到廣東做茶葉生意。在這期間,劉金龍不斷地對比自己的茶和別人的茶之間的優缺點,對茶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我做茶有一個習慣,就是次次不離三。”他說,制茶的各道程序,他都要用3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并把它記錄在小本子上,之后,對每個細節進行比較,再實施改良。
這項工作前后堅持了十多年,研究的時間累計達一萬個小時以上。劉金龍制茶的工藝達到爐火純青,對茶葉品質的判斷也十分到位。“我只要騎著摩托車到山上轉一圈,看一看茶青,就能判斷這些茶青以后能做出價值多少的茶葉,一般都是八九不離十。”茶農們制好的茶葉喜歡拿給他點評,他只要喝一下茶,就知道茶農哪個制茶環節有缺點,要如何改進。鄉親們因此很信賴他。
劉金龍自己做的手工茶一直是鎮店之寶。“但是單靠我一個人做,一次只能做出一二十斤的好茶。如果大家一起做好茶,一次可以做上千斤。”這些年,劉金龍一直在思考,如何帶動鄉親們制作好茶,一起走上致富之路。“對,成立合作社。”2008年,舉源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成立后,首先對茶園進行成片改造。生產過程中,劉金龍總是到一線培訓員工,對每一個制茶環節進行指導,合作社成批量生產出好茶,使用統一的品牌。4年來,相比茶農自己生產的茶葉,合作社茶葉的價格提高了10倍,越來越多村民加入了合作社。
代表作:舉源名茶具有傳統的韻味,又有現代加工工藝的新鮮度。在泡飲時,有正味、削青糅合的特殊韻味,在業內被稱為“金龍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