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作為大宗傳統農產品,是筠連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全縣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中具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期間,筠連把紅茶、肉牛、烤煙三大類作為三大行業發展,特別是筠連紅茶歷史悠久,老百姓種茶的技術也比較成熟,在四川、全國,甚至國際上都有幾十年形成的品牌效應,這是其他品種的茶葉無法比擬的。 --劉朝平劉朝平:打造“三大戰略”建茶業強縣開欄語近年來,全國茶產業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升。這其中,茶區政府重視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力,不僅是中國茶產業發展的引導者、推動者,還是中國茶產業轉型升級的規劃者、領導者,品牌建設的倡導者、組織者。
為更好地服務茶產業發展,經過精心準備,我們推出"茶區政府領導訪談錄"系列報道欄目。本欄目以茶區主管部門和主管領導為報道對象,以人物專訪為主要形式,通過系統報道各茶區政府在茶產業發展方面的措施、規劃和實效,展示茶區茶產業發展的成果、茶農增收的經驗、品牌建設的途徑和龍頭企業的風采。
筠連縣地處四川宜賓,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加上歷史悠久的生產工藝,使它成為川紅工夫茶和早白尖良種茶的故鄉,也是宜賓早茶最適宜區。三月,在宜賓早茶節北京站的活動上,本報記者專訪了筠連縣人民政府縣長劉朝平。
筠連茶產業發展優勢明顯據介紹,目前筠連頒證的無公害茶園、綠色食品茶園、有機茶園已占總量的三分之一。筠連紅茶和筠連苦丁茶都獲得了國家原產地域產品證明商標保護,具有明顯的市場競爭力。
筠連茶生產加工體系較完備,一批龍頭企業脫穎而出。劉朝平介紹,目前,全縣通過多種經營方式興辦了118家茶葉初、精制加工廠,生產加工體系基本形成。筠連紅茶、烘青綠茶加工全部實現機械化;名優茶、苦丁茶加工基本實現機械化,涌現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市場競爭力較強的茶葉龍頭企業。它們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成為茶葉產業中最具活力的新生主體。
當然筠連茶產業發展還有不少制約因素。劉朝平說,比如茶園基礎條件差,品種老化、管理粗放,無性系良種茶園比率小;茶葉初加工條件差,加工工藝不規范,茶葉深加工尚未起步。茶葉開拓缺乏整體營銷戰略,品牌建設滯后;茶農組織化程度低,生產經營規模小,難以應對大市場。
將筠連建成四川茶業十強縣因此,筠連根據四川省和宜賓市發展茶產業的規劃和方案,制定了筠連縣茶產業"十二五"規劃。劉朝平說,到"十二五"末我們的目標是把筠連建設成為全國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生產示范基地縣和全省茶產業十強縣之一。
2010年筠連茶園總面積12.73萬畝,茶葉總產量5604.8噸,茶葉總產值2.96億元,全縣茶農20萬人,年人均茶葉收入約1163元。劉朝平介紹,計劃到2012年末,全縣茶葉總產值達到4.06億元,名優茶產量和產值比重分別占到35%和80%以上,無公害茶園覆蓋率達到80%以上;還要新建10個200噸標準化示范初加工廠,帶動農戶1000戶以上。他說,"十二五"期間,筠連將總投資2.355億元,規劃優勢茶產業帶布局,建設六個億元產值工程示范片核心基地。到"十二五"末,筠連茶園總面積將達20.23萬畝,茶葉總產值達到6.58億元,茶園全部實現無公害化;把筠連苦丁茶打造成馳名商標,把筠連紅茶打造成著名商標。
談到政府支持發展茶產業的方向,劉朝平說,筠連是一個煤炭資源縣,煤炭的財政貢獻最大,茶行業占筠連財政的份額比較小。他強調說:"我們扶持茶行業發展,助農增收是主要目的。"筠連現在的13.5萬畝茶園,多由農戶種植,同時茶葉種植是許多農戶的主業,像巡司鎮銀星村70%-80%的土地都用來種茶,因此茶產業對農民增收意義重大。現在筠連每畝茶園收入能有5000元左右,比其他農產品價格高很多,茶農的積極性非常高。看得出,作為筠連的領導,劉朝平也為茶農的增收感到由衷高興。他說,筠連縣政府在茶業基地建設、品牌建設、龍頭企業扶持、基地標準化、無公害化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來支持。今年又出臺了筠連紅茶地理標志保護管理辦法,就是要把紅茶行業做成助農增收的特色產業。
"三大戰略"確保目標實現從茶產業的發展來看,各地都在力促茶業轉型升級,從最初的扶植茶農和基地,向品牌建設、市場建設轉化。劉朝平說,"十二五"期間,我們也將從三個戰略層面推動筠連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茶產業"十二五"的總體目標。
首先是實施品牌建設戰略。劉朝平介紹,紅茶和苦丁茶在筠連茶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筠連將以筠連紅茶和苦丁茶公用品牌建設為切入點,以"筠連苦丁飄香茶葉節"和北京"中國苦丁茶之鄉推介會"為契機,啟動筠連紅茶和苦丁茶重振和形象塑造工程。
二是實施質量管理戰略。劉朝平說,通過無性系茶樹良種選育和推廣、生態良種早茶園基地建設等措施實施基地良種化工程。農業部門加強茶樹良種推廣的技術指導、培訓和各項服務;實施產品標準化工程。制訂了筠連苦丁茶、紅茶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并認真宣傳普及;還建立健全標準化監督體系,實施茶園種植和加工的清潔化。
三是實施企業發展戰略。他說,筠連著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向茶葉加工園區集中,培育一批上連市場、下連基地的核心龍頭企業;關注銀企關系,協調銀企關系,解決茶企融資難的問題;在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的同時,還要關心、支持有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的中小企業發展;建立茶葉加工企業、茶葉批發商店、長期運銷茶葉的經營大戶、茶館的檔案。
企業建設是關鍵和樞紐劉朝平說:有位領導的話我記憶深刻--"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實踐證明,只有企業做大了,才能做大市場,帶動基地發展,基地的前景才能光明。我們以前很多基地沒有龍頭企業帶動,提高茶農收益還是比較難。因此,筠連在"十二五"期間把培育和扶植一批龍頭企業作為發展茶產業、實現助農增收的關鍵環節和樞紐工程。
為此,筠連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縣財政在整合各項涉農項目資金的同時,建立茶產業專項發展基金,每年安排500萬元,用于茶樹良種工程、生態茶葉示范基地建設、龍頭企業扶持和加工企業更新改造貸款貼息等領域。
現在,以宜賓市雙星茶業有限公司、筠連縣銀峰茶業有限公司、筠連縣玉壸茶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批龍頭企業迅速成長起來,并帶動了筠連整個茶產業的發展。據介紹,雙星茶業的老板原來做煤礦、做火鍋餐飲,現在專心做茶。別人都著急打品牌,他重點抓質量,抓基地建設、無公害化建設,抓工藝研發。劉朝平說,我曾經問過他,你原來搞工業是第二產業,搞餐飲是第三產業,現在回頭做第一產業,感覺怎么樣?他回答說,我是把整個茶葉園作為事業來追求的。做茶行業肯定沒有開煤礦賺錢,也沒有做火鍋賺錢,但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很多農民跟著我一起實現了增收致富。
現在,蓬勃興旺的筠連茶產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才投身其中。劉朝平說,一個茶農合作社負責人的兒子大學畢業后,從成都回到筠連開始做茶了。像他這樣回來做茶、做基地、做生產的大學生今年就有十幾個人。這是筠連茶產業的希望所在。他說,今年縣財政支持茶行業科技的資金也在加大,茶企業跟四川大學、跟科研院所、專家都開展了長期合作;生產基地的建設包括茶的技術改良,政府也在推動,茶企業自己也在不斷改良、提高,意識到必須依靠科技含量提高質量。這是筠連茶產業持久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