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年,臨沭縣大興鎮陳宅村有人承包了23畝茶園,由于不懂技術,管理不善,茶無銷路,結果當年就虧損了近3000元,原承包人不再承包。此時,茶園成了村委甩不出、卸不掉的大包袱。正當村委決定刨茶種糧之際,袁春山經過深思熟慮,向村委提出要承包茶園及百畝荒山薄嶺。
1984年,袁春山毅然與村委簽訂承包茶園合同,挑頭承包了茶園。從此,開始了他的漫漫創業征程。干事創業,僅憑一股闖勁、激情是不夠的。為了盡快掌握種茶技術,袁春山日思夜想茶事,潛心學習相關知識,先后購買了《茶葉栽培學》《茶葉育種學》《茶葉生理學》《茶葉管理及茶葉病蟲防治》等30多本專業書籍。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他北上南下,不恥下問、虛心學習,經常到臨沭縣果茶站、多種經營辦公室、農業局和臨沂市茶葉試驗站、臨沂市農校學習請教,多次到濟南、日照、莒南等地學習技術,并邀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到茶場做技術指導,從中學習到了很多專業知識,解決了很多疑難問題。
袁春山因地制宜,帶領職工在管好茶葉的同時,堅持常年開荒整田,擴大種植面積,制定了茶園土、肥、水、防治綜合管理技術操作實施方案,精心組織對茶場進行科學管理。他把先進的農村科技成果運用到茶葉管理上,實施了科學配方施肥,并合理追施茶葉專用肥,真正使自己生產的綠茶達到“國標”,成為綠色天然茶品。袁春山先后通過地面覆蓋、地膜覆蓋、改良換代、植樹造林、建防風帶、噴灑微量元素等有效措施,解決了茶葉最關健的越冬防凍問題,從而使昔日的荒山薄嶺,變成一幅綠茶成片、樹木參天、花兒鮮艷、茶香四溢的“山水畫”。
從1987年起,春山茶場連續多年被山東省農業廳評為“優質豐產園”,同時,被授予“省級樣板園”榮譽稱號。袁春山參與試驗開發的“南茶北引”科研攻關項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撰寫的《稀土微肥試驗》《茶園覆草試驗》《江北茶園管理要點》《綠茶病蟲防治》等論文,先后被《中國茶葉》《茶葉通報》《山東科技》采用刊發。
特別是他借鑒大棚蔬菜的生產技術,進行大棚茶葉的反季節種植獲得成功,從而改寫了江北冬季無新茶的歷史,填補了一項省內空白。春山茶場生產的以防高血壓、防高血脂、防高血糖、防癌抑毒的“四防一抑”的“嬌姑蘭”茶,一上市便供不應求。袁春山常說:“不管好腳下土地,不發展好茶場,不幫助鄉親們共同富裕,就愧對叫春山。”為此,村里的貧困戶已連續多年領到他發放的“代金券”,憑券可以到茶園購買優質茶葉及一些農用物資。每到春耕秋收,有些困難戶因缺資金而為購買化肥、農藥、種子犯愁,他知道后,主動借錢給他們,等收了糧油賣了錢再結賬。幾年來,袁春山代鄉親們購化肥、農藥等物資近200噸,發放“代金券”2萬余元。他不僅管“茶事”,還管“村事”、“民事”。村里小學教室漏雨、缺電,他主動出資6000元幫助修繕;村里的學生考上大學,他都給予一定的獎勵。當談及他的“助人曲”, 袁春山總是謙遜地說:“我有今天的成功,都是父老鄉親和各級領導幫助、支持的結果,幫助群眾發家致富是我應該做的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袁春山審時度勢,先后將“蒼馬山茶葉基地”、“古龍崗茶葉基地”、“羽山茶業基地”和“陳宅茶葉基地”變為春山茶業四大基地。僅此一項每年采工就達600多人,使當地人不需外出打工,在自己家鄉就能掙錢。
同時,袁春山與臨沂大學聯合搞起了4個基地:南茶北移實驗基地,生物基因良種選育基地、臨沂大學研究生實驗基地、嬌姑蘭茶基地。多年來,袁春山研制了手工高檔茶、炒青綠茶、大棚茶、保健茶等8個系列36個品種的特色茶,全部采用上等鮮嫩芽葉,采用科學工藝研制精品,色、香、味俱佳,被業界稱為“茶王”。中國茶學博士生導師劉祖生、茶葉評審專家胡月齡 ,對春山綠茶給予充分肯定,國家茶學評審專家評定:“該茶有外形條索細緊、完整、色澤潤綠、湯色黃綠明亮、純正、內質好、香氣高、耐沖泡等特點。”經中外茶葉專家研究,春山綠茶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常飲能提神益智,延年益壽,有降血壓、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清熱解毒、利尿、抗癌之功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多年來,袁春山先后當選為臨沂市政協委員、臨沂市茶葉學會副會長、臨沂市勞模,臨沭縣人大代表 、臨沭縣商會副會長等榮譽稱號。袁春山研制的“春山”系列茶,以其獨特的制做工藝”和優良的內在品質享譽省內外。國家農業部對其頒發“優質茶”證書。1999年在第三屆中茶杯評比會上被評為“優質茶”,同年“春山”系列保健茶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第四屆國際名茶評比會上榮獲“銀獎”,第五屆中茶杯評比會上“春山雪劍”、“春山雪芽”被評為一等獎。2006年在山東省茶評會上,“春山”牌綠茶被專家評為“山東省十大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