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民到老板,從基地到公司,對銅鼓縣茶葉公司董事長鄭來榮來說,是政府培訓創業的扶持,是黨的惠農政策,給了我創業的機遇,才有今天的發展。
1964年7月,鄭來榮出生在銅鼓縣排埠鎮一個偏僻的農村,這里是紅色的土地,當年偉人毛澤東在這遇難脫險,逢兇化吉,帶領秋收起義部隊從這里走上了井岡山。鄭來榮就在這紅色的土地上,從小就受革命傳統教育長大,高中畢業后,在村里任過民兵連長,副村長等職,作為一個淳樸厚道的農民,他憧憬過家庭富裕小康的生活,作為一名村干部,他描繪過新村新貌改造建設的藍圖,而沿延歷史祖一輩父一輩靠田園耕作貧瘠的山村,給鄭來榮這位諄樸的農家漢子帶來苦苦地思索。如何走上富裕之路?如何改變山區面貌?只有打破常規,走出山門,尋求科技興農之路。
1999年冬季的一天,鄭來榮騎上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行程20多公里來到縣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向接待他的農業局干部道出了他一個山區農民尋求科技致富的心聲。此 時農業局正在做反季節地埋香菇產業發展項目。縣農業局工作人員把鄭來榮介紹到當時的推廣小組成員、農藝師李恭淼的辦公室,一個要尋求科技興農知識,一個要推廣科技興農項目,兩相情愿,一拍即合,兩人高興的暢談了一個上午,就如何組織好栽培技術培訓,種植面積的擴大,達成共識和協議。
鄭來榮高興的回到村里,他把從縣農業局帶來的技術資料挨家挨戶的去發放宣傳,把自己所了解的進行講解。萬事開頭難,承守祖輩靠幾畝耕作維持生計的村民,難以改變習俗,怕擔風險,鄭來榮在困難面前,他選擇的不是放棄,而是耐心的對村民進行動員和說服,他一邊與農業局聯系,一邊組織張啰培訓,他利用本村村學校放寒假時間差,選擇學校一年級教室為培訓地點,2000年2月3日在銅鼓縣排埠鎮永慶村學校辦起了全縣首期反季節地埋香菇栽培技術培訓班(為期10天)。
鄭來榮在農藝師授課時是一個認真學員,休息時是一個優秀的宣傳員、組織者。開班培訓的頭兩天,村里來的農戶不是很多,縣農業局的技術員和鄭來榮不厭其煩,利用中午、晚上又挨家挨戶廣泛宣傳動員,做到全村每戶都有人到校參加培訓,使全村下到16歲剛步入社會的青年上至70歲的老人都擠進了課堂。使之一個沉靜的村莊,這幾天好象看大戲、趕集一樣,每天一早全村老小都匯集到學校。通過10天培訓以后,村民門緊接就是整田、打料,此時鄭來榮又一次遇到了困難,他為了帶頭示范,準備種2畝反季節地埋香菇(每畝投資要9000元),資金短缺10000元。同時他也想到了其他村民的困難,這時農業局為發展反季節地埋香菇的生產,聯系縣信用聯社放出小額貸款,作為扶助農民的啟動資金。鄭來榮得到消息后,喜出望外,隨即辦好手續得到了貸款,發展了反季節地埋香菇的種植,就排埠鎮永慶村當年種植20多畝,產值70多萬元,實現利潤40多萬元。
鄭來榮僅一年種植反季節地埋香菇就達到了5.2萬元收入,到2004年從事種植反季節地埋香菇的永慶村民富起來了,全村發展到50多畝,產值150多萬元,實現利潤100多萬元,通過培訓種植香菇,家家買上了摩托車,蓋起了小洋樓,成年人大部分都用上了手機。當年銅鼓全縣已發展地埋香菇1200萬袋,而此時的鄭來榮他想的不只是局限于種香菇了,他的眼光瞄上了香菇市場流通領域。在他的召集下,組織5人成立了銅鼓縣香菇流通協會,購置了冷凍車一輛,建起3個冷凍倉庫,做起了農產品經紀人。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蓄勢待發。
但由于政策的變化。2004年7月,國家明令禁止砍伐闊葉林(地埋香菇是以闊葉林為原材料),為保護生態環境,銅鼓縣2005年起取消了反季節地埋香菇這一經濟作物的發展,鄭來榮面對產業的發展和調整在家徊俳了半年多。
2005年元月的一天,銅鼓縣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在排埠做惠農政策宣傳,并定于當月下旬在該鎮舉辦一期農產品加工(茶葉為主)培訓班,鄭來榮正在為產業結構調整困惑困境下,得到這一消息,他又好象看到了陽光,又看到了技術重要和培訓的好處,他當即報名參加培訓,在為期20天的培訓期間,他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并與農業局從事20多年茶葉工作的授課老師、農藝師吳成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兩人經常一起座談交流,談到的話題有人生感悟,創業的艱難,更多的是茶葉種植及發展的前景。通過理論學習到茶園基地實踐,并且到浙江、福建等地的實地考察這后,鄭來榮對發展茶葉有了濃厚的興趣。他經過反復考慮后下定決心,在2006年3月用積累的資金和貸款買下了原溫泉鎮黃毗村一塊350畝的茶園,自建加工車間400多平方米,聘請茶葉專家吳成生做顧問,從此鄭來榮走上了茶葉發展之路。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鄭來榮這位飽經蒼霜從祖輩幾代靠農田耕作中走出來的莊稼漢子,經過多次的培訓和學習他尋求到了發展的方向,為創業發展鋪墊的艱實基礎。鄭來榮干一行愛一行,他用在培訓中學到的技術,在顧問吳成生的精心指導和幫助下,他努力打拼,從茶園管理到鮮茶采摘,從加工到包裝,每個環節他都要親臨到位,自己動手。他要從勞動中掌握精湛的技術,從操作中掌握成本的核算,從而達到在創業發展中尋到最佳途徑。
一份辛勤的付出,就有一份喜悅的回報。通過他一年多努力、精心制作加工出來的銅鼓“春韻”茶,在2007年10月中國第七屆“中茶杯”茶博會上獲的金獎,獲得品牌后,鄭來榮并不滿足現狀,如何做更長遠的發展,他想的不是個人,而是如何帶動附近的農民尋求致富,如何把茶葉發展成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當地政府和各級部門的支持下,他又投資350萬元注冊了銅鼓縣第一家茶葉公司—銅鼓縣茶業有限公司,新建廠房700平米。有了茶葉基地就了根基,有了品牌效益就有了更開闊的市場,鄭來榮瞄準了銅鼓有機茶的市場開發潛力,以服務功能強,經濟實力較好的縣茶葉公司做依托,根據山區特色,申報了以他公司為主的茶業龍頭企業。
同時成立了以公司龍頭為主的春韻茶葉專業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茶農從2005年的10戶到2011年擴大到162戶,茶園面積擴大到2600多畝,帶動了300多農戶從事茶葉生產和茶葉加工。充分發揮了專業合作社在組織茶農,服務茶農,示范帶動生產,開拓市場中的重要作用。在取得成績,創業得發展的同時,作為董事長的他不忘對公司員工,對合作社茶農進行更深層的技術培訓。2008年12月,他通過縣農業局茶葉辦負責人請來了中國茶葉研究所技術專家舉辦了茶葉種植、管理、加工技術培訓班,共6期計300人次,公司的員工和茶農通過培訓輔導,對茶葉科學種植、管理、加工有了全新的認識,使公司在茶制作方式上得到了創新,茶葉生產的經濟效益得到了提高,規范化和科技化建設得到了發展。
2009年10月,公司又投資210萬元,新上江西第一條集現代化、清潔化于一體的茶葉生產線,從而擴大了生產,該公司年產優質茶已達11萬斤,年產值達1100多萬元,實現年利潤達160多萬元,固定資產已達1100多萬元,2010年銅鼓“春韻”茶獲江西十大最受歡迎農產品之一,2011年獲江西省著名商標。銅鼓縣茶業公司品牌效益帶動了一方產業的發展,被銅鼓縣定為調整農業結構、打造農業品牌、服務“三農”、助農增收的典型企業。在鄭來榮公司的帶動下,目前,銅鼓縣改造和新建茶園已達6萬多畝,茶產業已成為銅鼓縣農業支撐的主導產業。為銅鼓縣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業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