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38歲的韋思華是一名退伍軍人,家住敘永縣敘永鎮紅巖村。他21歲退伍后,決定用自己的雙手在家鄉闖出一片天地。
經過數年的艱苦創業,韋思華實現了他的夢想擁有自己的茶葉加工廠。如今茶廠每年可加工商品茶7萬多斤,年純利潤達25萬元以上。8月30日,筆者走進了韋思華的茶廠。
跑鄉鎮擺地攤 鋪就銷售市場紅巖村位于省級風景名勝區丹山腳下,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栽有茶樹。但早在2003年,紅巖村內的制茶大戶牟德猷因年老不再加工生產干茶后,村民的茶葉銷路便進入了困境,有的村民還準備將茶樹挖掉。
韋思華感覺到致富的機會來了,雖然他那時還沒有掌握制茶技術,但他明白村內的種茶優勢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海拔適中,無污染源,并且終年云霧繚繞,極宜發展名優綠茶。
思路明確了,韋思華說干就干。2004年,他通過多方努力,籌集資金25萬元,到樂山購買了兩套制茶機械設備,創辦了一家茶葉加工廠。
“那幾年的生活真是辛苦。”談起建廠之初的感受,韋思華說:“那兩年我晚上在家熬夜制茶,白天到敘永縣內各鄉鎮擺地攤賣茶,一天下來基本沒有睡覺的時間。”
韋思華透露,也正因為那兩年到各鄉鎮擺地攤,與各鄉鎮的零售商建立了可靠的銷售網絡。目前,韋思華的茶廠每年生產的茶葉就有近5萬斤是通過各鄉鎮的零售商銷售出去的,占了總產量的70%。
包茶園鉆技術 塑造茶葉品牌“我的茶葉完全沒有庫存的。”韋思華告訴筆者,他在敘永縣城內已有他的茶葉專賣店,鄉鎮零售商需要產品時,他就直接到車站把貨發出去就成了。而每斤賣到300元至480元不等的高端產品“毛峰”、“毛尖”,已被經銷商遠銷到了廣州、上海等地。
為什么韋思華的茶葉如此暢銷?據韋思華透露,他從制茶必需的原料鮮茶葉開始把關,再用先進的制茶設備及技術確保茶葉質量。
韋思華原本只有大約2畝茶園,為了得到合格的鮮茶葉,他承包了150畝茶園,每逢茶葉生產季節,再讓采茶工人按標準進行采摘。
在制茶設備的投入上,韋思華采取“逐年添加設備,步步為營上臺階”的思路發展工廠,他平均每年投入10萬元改善工廠設備。如今,他的茶葉加工廠已經有了一條集茶葉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生產線。
目前,韋思華已擁有了“定峰”和“思華”兩個茶葉注冊商標,年產干茶7萬多斤。這對于一個普通村民來講,已足夠輝煌。但韋思華并未止步,“今年我投資了30萬元進行工廠升級改造,凍庫已經修建完成,這段時間正準備擴建廠房。”韋思華說,現在QS認證已經審批下來了,銷售渠道得到了擴展,到明年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