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枝奇葩,紫砂壺藝出神入化的造型,形神俱佳的器物,泥土與作者對話中應生的情感抒發則是技術、秩序、意識、傳統與現代人文精神與審美的高度概括與詮釋而倍受人們關注。
把玩一把把形態各異,器形敦厚的紫砂壺,它的典重致樸,輪廓周正,線條簡潔,做工精微的優美體態讓人倍感愉悅。壺嘴、把、鈕、壺身的相互扶稱,從一點出發通過點、線、面的起伏、回轉、顧盼與相應勾勒出一幅和諧均律的畫圖。圓器、方器、花器、筋瓤器等無不是通過“中和”的主線或蓄或放,或抑或揚,或曲或直,或拙或巧地傾訴出中國傳統文脈中的沉郁、婉約、清空及典重之美。
早在遠古的先秦時期,中國文字就形成了尊重群體克制個體,崇尚共性的文化傳統?!渡袝氛f:“克自抑異”,孔子說“克己復禮”,“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溫柔敦厚”的收斂體現出先人們共同的寄托?!蹲髠鳌分嘘P于音樂作品要求“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等都是相濟的關聯,只有把握用心調和出這些元素才能“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中國書法是憑借漢字的書寫而發展起來的一門觀賞藝術,要以抽象的線條、造型與流動的節奏傳遞出汪洋縱姿、抑揚頓挫的旋律節奏,仍然符合有序的中和之美。中國戲曲的表演技藝同樣“不溫不火”,喜不是手舞足蹈,悲也不是捶胸頓足,而是根據當時劇情所需恰如其份地表現出來。中國厚實的傳統文化與“中庸”理念,涵蓋了不偏不倚,不上不下,心平德和,溫文儒雅的大家思想與循規蹈距的治國方略,反映出無論政治、文學、音樂、書法繪畫戲曲等傳統藝術一脈相承的主旨意識,而紫砂壺藝的容器思維正好切入其中,為帝王、臣民休閑把玩提供了上好的器物,也從各個層面將每個人的喜好方式結聚一起,日用與欣賞、休閑與把玩,詩書畫,精氣神融于一壺,使紫砂壺藝在傳統文化精粹的“中和”下周而始復。
紫砂壺的“中和”之美首先得益于明清兩代文人的介入與參與,給原本毫無神秘色彩的日用器物注入新的形象與美的元素。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研,中國文人的喜怒哀樂以及通過詩文、書體、繪畫所傳遞的文化信息與個性思想讓紫砂藝人體味、融合、消化,使原本的“雕蟲小技”、“不登大雅之堂”逐步邁入佳境,尤其當時文人的講學交游,會黨結社之風,大大推動了茶事作為風雅之舉,也使紫砂壺藝在提升茶事品味,靜心閑淡,正心修身、節儉養性的過程中越發體現其中的審美和巧思。據現存實物與文獻記載,從明正德年開始(1506)至清宣統(1911)止,以各種形式參與紫砂壺藝的著名詩人、學者、藝術家不下九十余人。不難看出,當時文人的參與與介入,通過紫砂容器的特定載體傳遞自己所思所想所寄所托,為紫砂壺藝獨領風騷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紫砂壺藝的“中和”之美除了文化人的影響,其本身的容器功能隨著飲茶文化習俗盛行,也同樣通過把玩、品茗、雅趣使“中和”之美極易得到首肯與認同。“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這是文人幾百年來對紫砂的高度評價與概括,紫砂壺的古樸純厚、溫潤含蓄經過作者含而不露,收斂清空的寄情之物表述了形、體、面的相互相生,面的起伏凹凸,線的短長徐疾,力的剛柔并濟,配以形體的虛擬空間與引申出外的空白對應,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思和聯想,而“心平德和”于心會友,于仁會友的蛻化過程也抒發了玩物銘志,修身養性的大雅之舉。
紫砂壺的“中和”之美在材質之優越、技法之獨特上也表現得相得益彰。日本奧蘭田(玄寶)著《茗壺圖錄》談到:“泥色之辯,洵難矣!每量各異,譬猶天文之燦然,不可及而名狀也”,紫砂泥有朱泥、紫泥、本山泥三色,而朱有濃淡,紫有深淺,黃富有變化,如果辯色命名,可稱鐵青、天青、栗色、豬肝、黯肝、紫銅、海棠紅、珠砂紫、水碧、沉香、葵黃、冷金黃、梨皮、香灰、青灰、墨綠、相綠、鼎黑、棕黑、榴皮、漆黑等等。這些色相如不仔細分辯是極難看出其中的差異,仔細觀察各種泥色中摻有白砂星星,如銀砂閃點、日光映射、宛若珠翡,溫潤奪目,耐看含蓄。由于紫砂泥礦深藏于巖石層下,雜于夾泥之中,出礦時呈巖石質塊狀,經過攤場風化成豆粒狀,再經研磨,加百分之十五水拌于“生泥塊”,再經過反復捶打,使泥料壓縮粘韌精研成型,手觸之猶如握玉,光潤爽朗,骨肉俱佳,色彩的多重且協調合一,泥性的柔和相近,也使作者長時期的不驕不躁溫文爾雅地操守著。同時它與文化滲透,藝人智慧三合一體而贏得“世間茶具稱為首”的美譽。
“中和”之美是大美,是技藝、文化、原礦土與火的結合之美,是人類進步和創造之美。紫砂器就是沿續中國傳統文化“中和”之道,通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構成古今世界飲與品,玩與藏的風范,這當然是宜興紫砂的榮耀,更是中國傳統文脈通過容器思維的特殊載體傳遞“中和”之美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