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地講,從物理結構分析,任何陶土都是以顆粒狀態存在的,本文所說的顆粒,是指燒成品上可視的團結物。
紫砂燒成品可視的團結物顆粒一般有五種種:石英顆粒(以及其他成分包裹的石英顆粒)、金屬氧化物、硅酸鹽等無機物團結物、鉀鈉鈣等有機物團結物、生砂、熟砂。前三種為紫砂的天然化學構成,后兩種為練泥過程中對前三種成分的物理方法組合。
生砂,即將用礦石磨粉后制作的泥料曬干,然后再磨成所需大小的顆粒,再添加到原泥之中;熟砂,是將泥料曬干后,再入窯燒制,達到初步燒結后,再磨成所需大小的顆粒,添加到原泥之中去。生砂,因為已經經過了干燥收縮,所以致密度要比原泥高(水分少)。生坯狀態下,看不見顆粒效果,但是入窯燒制后,因為收縮比原泥小,所以在坯體表面生砂就會呈現凸狀;熟砂不僅經過了干燥收縮,而經過了燒制收縮,不僅沒水分,而且初步融結,所以熟砂的顆粒感要比生砂的顆粒感更為明顯。
丁山的壺藝人,很少有人關注紫砂的化學成分,一般是以個人觀感和經驗對紫砂進行描述。所以,他們講到的“調砂”、“鋪砂”之中的“砂”,都是指這種預加工的顆粒。在原泥里摻“砂”,叫做調砂;在生坯表面布“砂”,叫做鋪砂。鋪砂工藝,其目的是增加燒成品的審美情趣;調砂工藝,其目的除了增加燒成品的審美情趣外,也為了提高成品率(生坯易于自作、燒制降低開裂風險)。
但是,砂與顆粒的概念不能混淆。概念的混淆會直接造成對真假紫砂判斷的錯誤。這些錯誤可以有意無意地被商業目的所利用。比如,本來不是紫砂,但是可以通過生砂、熟砂的工藝方法制造出顆粒效果來。如果顆粒等同于砂,那么只要是含鐵(鐵有不同的存在方式)豐富的陶土,就可稱為紫砂了。真紫砂、假紫砂,好紫砂壞紫砂的劃分,絕不是形而上學的研究,因為紫砂化學成分的構成,直接決定紫砂燒成品的泡茶實用效用。而物理方法的改變,只能實現特殊的審美目的,對實用效用不會有任何影響。
紫砂的實用性,是以紫砂特殊的材質特點為基礎的。紫砂之所以被譽為茶具之王,是因為紫砂適度燒結后,具有開放性和封閉性的雙氣孔結構(其實,封閉的氣泡,不能稱為氣孔),使其既具有通透性又具有熱阻隔效能,用來沏茶,能使茶水具既有保鮮性又具有保溫性(一些茶中營養物質的析出程度與溫度正相關),執掌又不太燙手。原礦紫砂的化學物質結構穩定,無異物異味,不奪茶香,能保持茶葉的原汁原味。至于粘土的土腥味之于茶水能不能起到像尿素之于白酒的功效,尚有待進一步研究(電影《紅高粱》中就有摻入人尿釀酒更香的樸素介紹)。
紫砂的開放性氣孔,使紫砂能給使用者帶來一種特殊的審美愉悅——包漿效果。用養得當,紫砂彷佛具有了靈性,對主人的細心呵護予以回報,逐漸變得溫潤柔和,手感和視覺效果都會有所變化。非紫砂,固然做不到這些,但是,真的紫砂、好的紫砂,如果方法不得當,紫砂的這些真實本性也表現不出來。礦料不純、泥料加工方法不得當、制作工藝不科學、燒制條件不恰當,都會對紫砂成品的質量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