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廣州茶文化精品博覽會吸引了業界關注,除了云南的普洱茶展位,紫砂展區也占據了相當的比重,周寅健工作室的紫砂壺更是成為消費者購買及收藏的寶貝。
周寅健告訴記者,羊城市民非常喜歡他們的作品,展會期間成交踴躍,除現場銷售外,也接到了許多訂單。讓更多的人享用純手工制作的紫砂壺精品,傳承并弘揚中國的紫砂壺文化。
傳統印象中的工藝師應該是憨厚而質樸的,而見到周寅健后,他比我想象中的工藝師要多了一份清風道骨。論及道學與壺文化,他簡直就是一位得道之士,一位融太極萬象入紫砂壺中的工藝高人。他與妻子沈彩娟30年如一日,在紫砂這塊沃土上用自己的身心及全部精力詮釋著他們對道學精神的理解。
太極是宇宙中的一種規律,即所謂的大道自然。自然萬物有型有體,在其太極規律中演化進生。紫砂壺亦有型有體,亦能在其中發現自然之道,但這樣的“道”是人為對自然規律理解后的再現,所以這“道”沒有違背自然規律。倘若將宇宙想象成運動的圓型,也與地球一樣是同樣的道理,但促使萬物運動和形成規律的力又是什么呢?是太極所生的兩儀,兩儀即為陰陽,陰陽相融即為力,也就是萬物之生命。
記者意猶未盡,他又講起了茶文化、講起了現代史、講起了天文地理,滔滔不絕。
周寅健生于陶都宜興,大專學歷。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實力派紫砂藝術大師、中國茶文化研究會委員兼秘書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黃龍山紫砂泥研究會理事、中國紫砂民間藝術大師、中國紫砂研究會高級研究員、中國壺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理學大師開山鼻祖陰陽太極理論創始人周敦頤(1017—1075)第三十五世孫子。1980年開始從事紫砂創作,曾師從顧景舟大師,在三十余年的制壺生涯中刻苦鉆研、大膽創新、思路廣泛,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1998年開始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何道洪先生指點。作品造型古樸大方、裝飾精制、神韻兼備。上世紀90年代,其作品就被臺灣省博物館收藏;2000年,紫砂壺《三足古韻》被無錫博物館永久收藏;2002年,作品《扁鐘壺》獲蘇州首屆茶博會金獎、《仿古如意》獲第四屆大師精品展銅獎;2008年,《如意壺》獲中國(廣西)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11年,第四屆中國武漢茶業博覽會《井欄壺》榮獲特別金獎;2012年12月25日《高瞻遠矚》獲國務院太公杯創意設計金獎;《中國夢》壺榮獲國際茶業文化發展金獎。
沈彩娟,國家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紫砂藝術委員會會員。隨丈夫周寅健從事紫砂創作30余年。基本功扎實、手工精細。其作品古樸雅致、端莊秀麗,深受廣大壺迷和藏家的喜愛和好評,曾多次在全國展評中獲獎。
周寅健和沈彩娟夫婦所做的壺,簡練大方,淳樸古雅,胎質細而不膩,燒結密致,手感舒暢,形、神、氣、態堪稱完美,悅心迷人,散發著濃濃的民族氣息。
與周寅健和沈彩娟夫婦談興漸濃。“紫砂礦泥與普洱茶一樣,放置時間越長越好。傳統老藝人特別是紫砂世家都會存有很多老泥,就和普洱茶‘爺爺做孫子賣’一樣,壺藝師一面用著以前甚至是前輩留下的老泥,一面不斷進山挑選礦泥,然后按年代藏于家中,留待若干年甚至數十年以后使用。制作前,經過泥料粉碎、篩選除雜、配級、練制、陳腐等加工過程,根據紫砂泥色的千變萬化,通過對原色泥原配和互配造型創作后,完全用純手工制成一件件上好的紫砂陶藝品。這樣的紫砂壺泡茶后余香綿綿數日不絕。同時,由于紫砂壺透氣性好,在沖泡不同茶葉時會呈現不同的香氣。”
自神農發現茶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歷史的演變,茶文化由發展走向成熟、由國內走向世界,可以說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興盛自然而然帶動了品茗茶具的興趣,在眾多茶具器冥中,紫砂作為一種具有特色的實用性茶具,頗有點鶴立雞群的味道。
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閑暇之余開始追求精神層次的休閑生活,而品茗之道就是很好的選擇。由此而來,閑時品茗修行之人日增,但不管如何深諳茶道之術,若無稱心如意之茶具,一切枉然。即使是絕好的茶,也是暴殮天物而矣。
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經歷了明清兩代的興盛,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它在結合茶文化的基礎上,更是融合了詩詞、書畫、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藝術。多種文化性質的聯姻,成就了紫砂文化的標志性特色。
如今的紫砂藝術經過幾十代紫砂藝人的奉獻,也已趨于成熟,無論是在造型裝飾還是工藝技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系列性的理論知識。定義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可以從兩方面衡量:一方面,紫砂作為美術品,應具備形、神、氣、態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輪廓:神,即神韻;氣,即氣質,陶藝所蘊涵的和諧色澤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另一方面紫砂壺還需滿足其作為茶具的根本特性實用性。如壺體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適當,壺嘴出水流暢,壺把端拿方便舒適,壺蓋四周合縫等等。紫砂壺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屬于無釉茶具,采用宜興特有的紫砂泥礦制成生坯然后高溫燒制而成。由于其成型后燒成過程中溫度較高,燒結密致,胎質細膩,既不滲漏,更有肉眼難辨的氣孔能吸附茶汁,蘊蓄茶味,故老壺,舊壺雖沖白開水也能散發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質屬性,致使開水沖泡卻不致于燙手,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而熱天盛茶則逾夜不餿。此外,紫砂壺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有著“世間茶具壺為首”之美譽。現今收藏紫砂壺成風,明清、民國時期及當代名家紫砂壺價格一路攀升,一般藏家只能作壁上觀,少有可能收藏到名家真品。而古玩市場上,明清老壺,只有那些田間粗茶壺,還依稀可見,僅數百元一把,作為開茶館泡茶之用卻仍有古趣。然而,有些紫砂工藝師片面地追求紫砂壺的藝術價值或經濟價值,致使一些壺不是喪失了其根本的實用價值就是完全失去了藝術價值。可以說這些“不良風氣”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的。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最終攜茶而美。修心養性,天地雖大,然皆在這一茶一壺間。
周寅健攜手沈彩娟演繹的壺壇佳話或許剛剛啟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