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制作過程中,尤其在濕坯干燥發白前,在泥坯的表面會產生白色斑點,類似江南黃梅天物體表面的霉斑,行內俗稱茶壺“發霉”,燒結后有的呈密密麻麻的黑色斑點;有的呈類似無毛的生豬皮,表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壺也成為次品。
本人在配制清水紫泥時,在紫泥干粉中加自來水,也碰到了這個問題。根據自己已學到的科學知識分析,所謂的“發霉”現象其實是一種鹽的飽和析出現象。
鹽的飽和析出:是指已溶入的無機鹽類,在濕坯干燥過程中水溶物逐漸變濃,達到或超過飽和度時,將從溶液中以晶體形式析出。
紫砂泥在干燥過程中出現的鹽析現象的成因一直是在探討中的難題。根據父輩們的回憶及歷史上的資料,此現象大概發生在1958年新建紫砂廠五排青磚工作間后。當初還鬧了一個笑話,因為經常發生“發霉”現象,廠領導把它作為一個階級斗爭問題,有人反映是燒窯工人在煤堆上小便產生的“發霉”,廠領導信以為真還真去處理燒窯工了;后來發現不是這個原因,才作為一個生產工藝難題公開征集解決辦法,由于鹽析過程中鹽類結晶時需要時間,干燥時坯體表面所處的環境決定了結晶的程度。夏天由于氣溫度高,空氣中濕度小,坯體表面水份揮發快,表面發白快,鹽類不易在坯體表面結晶,故天熱時結晶現象(發霉)不是太嚴重;反之,天冷及黃梅天則非常嚴重。
那么,為什么只是在58年合作社成立后才出現這種現象呢?
根據對比分析,我覺得從生產工藝上看,主要有兩個條件發生變化才導致了紫砂泥“鹽析”現象,也就是“發霉”。
其一:泥料的渥堆、粉碎方式的改變
歷史上的泥料是放在露天日曬雨淋,雨水的沖刷使泥料中一部分可滲性鹽隨雨水流走,減少了泥料中的可溶性鹽分。而紫砂廠、采用的是室內堆放和室外大堆存放,使用時整堆、整片提取,大堆的泥料上面已經細碎,但鹽分仍然流存到下面的泥堆中,且一般的粉碎加工工藝是靠碾輪碾壓或破碎機撞擊破碎,在泥塊由大變小的加工過程中,天然泥料的鹽分無法流失。
其二:泥料中加入的水的成份的改變
以前,紫砂泥料中添加水是河水、井水或天落雨,當時,自然界中污染少,水中幾乎沒有多少鹽份,這樣加入泥料的水很少帶有鹽份。1958年紫砂廠開始使用自來水,也就是凈化的河水或井水。凈化水的凈化劑主要有聚鐵類鹽或聚鋁類鹽。這些聚合物在水中分解成亞鐵離子、鋁離子、硫酸根離子,產生氫氧化亞鐵、氫氧化鋁,生成膠體物,這些膠體氫氧化物能吸附水中懸浮物而產生沉淀,將水凈化變清。水中泥沙等懸浮物沒有了,但還剩下一部份凈化劑產生的離子未沉淀而溶解在水中,故自來水中殘留了很大一部份的亞鐵離子、硫酸根離子、鋁離子。另外,由于人類的污染和近年來用氯氣消毒殺菌,自來水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的磷酸鹽、次氯酸鹽和氯化物。泥料中加入自來水也帶入了大量的可溶性鹽。當茶壺的泥坯干燥時,這些可溶性的鹽也隨水分蒸發從泥坯的毛細管孔口逐漸跑至坯體的表面,并由稀變濃,最后在泥坯表面的毛細孔口其濃度達到或超過飽和的濃度,產生鹽析形成晶體。在壺的燒成中,晶體中的硫酸亞鐵等產生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變成了黑色的四氧化三鐵,也就是壺體表面的黑麻點;另外一些可溶性的氯化鹽,高溫燒結中揮發形成了類似無毛豬皮上的小孔。
由于鹽析一般產生揮發水分最多的部位,也就是坯體表面與空氣接觸的單位表面積最大的部位,所以鹽析一般發生在壺體的中下凸起部、口線上、蓋邊線上。
既然我們初步了解鹽的析出的成因,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來防止“發霉”。
第一種:加入鹽來阻止鹽析。
也就是加入另一類鹽,溶解度增大,從而降低或阻止鹽析,但在今天“綠色、環保、自然”的文化中,天然的泥料中加入化合物的方法不值得推廣、倡導。
第二種方法就是我們倡導推廣、采用的自然法,其主要重點是:
其一:增加泥料在露天攤鋪的時間,并經常翻動,使整體都能得到雨水的充分沖刷。
其二:不再使用自來水,使用干凈的天落水(雨水)或凈水機器制備的純凈水,并把浸泡的泥漿充分攪拌,沉淀后重新置換純凈水或雨水反復多次,效果更好。
現在,由于紫砂生產趨于個體作坊制作,泥料加工大部分也是個體作坊在練制,一些名家、工藝師也都是自己在配制且各有秘方,但泥料加工工藝上缺乏相互間的溝通。以上是本人對泥料發霉現象的分析,希與大家相互探討,以促進紫砂工藝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