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鎏金茶碾
法門寺在一九八八年發現的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這套唐朝宮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法門寺地宮的茶具包括:
一、烘焙器:金銀絲結條籠子、鎏金飛鴻球路紋籠子。
這兩件都是烘烤團茶所用的,通體剔透,工藝精巧,可見早在唐代,金絲編織工藝已達到極高的水準。
二、碾羅器:鎏金鴻雁流云紋銀茶碾子、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
因唐代用團茶,煮茶之前,要將團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羅子篩茶。當時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羅,是品茶者醞釀品茶情趣的重要過程。
陸羽在《茶經》中主張碾羅器要用竹木制成,法門寺出土的茶具顯然豪華得多,也可見帝王飲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講究得多。
三、貯茶器、貯盆、椒器:鎏金銀龜盒、鎏金人物畫壇子、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臺。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發中烹煮,加入椒、鹽等佐料,調成糊狀,一起吃下。
四、烹煮器:鎏金飛鴻紋銀匙、鎏金飛鴻紋銀則。
銀則是投茶時的匕狀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時用來擊沸湯面,使茶末融于湯中。
五、飲茶器: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素面淡黃色琉璃茶盞、茶托。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茶碗。
可見以琉璃制成的茶具,早在唐代就已起用,色茶碗更可看出茶具在唐朝已經在造型、釉彩、紋色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了!
法門寺地宮得以保存如此完整的茶具是非常偶然的。原來,晚唐的皇帝經常到法門寺拜祭佛骨舍利,祈愿“圣壽萬春,圣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這套文思院特別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時供養佛陀所用?或者是隨行喝茶所用?它就存放在法門寺的地窖里,上面又蓋了寶塔,才能經歷千年還毫發無損,完美如新。
這套茶具使我們知道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現象,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還是精美的藝術形式,成為生活的完美實踐。宮廷,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層,也是社會意識的源頭。既是時尚與文明的典范,又是文化思想傳播的中心。當皇帝講究飲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輝煌、華美富麗到了極致,社會飲茶的風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們將飲茶分為不同的層次:
民間茶道是為了聯結友情、品味人生;
寺院茶道是為了超脫世俗、寧靜致遠;
宮廷茶道是為了揀精擇極、豪華享受。
這樣,我們才能對茶道有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