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至2000年的中國紫砂壺市場,中國紫砂壺市場跌入了低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眾多工藝師(含大師在內)制作的茶壺,沒有創意,缺少創新,彼此制作的作品,均是模仿前輩的款式。一家的產品就代表了千家的“面孔”。除了品茶的使用功能,制作工藝外,缺少紫砂壺內在文化的提煉,不值得收藏家的收藏。
從2003年至今連續舉辦三屆的中國十大茗壺比賽來看,可以說設計師的創意構思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紫砂茗壺作品的成敗。
不少獲獎作品都在創意上“挖空心思”。比如以中國皇帝書法為創作題材的“中國皇帝書法壺”,以一代文豪巴金為題材的“巴金紀念壺”,以中國印璽文化為題材的“中國印壺”等等。
在今年第三屆送展作品中,評委和專家欣喜地看到,很多工藝師的作品在創意構思上又上了一個臺階。如故宮紀念壺、壺口壺、鋼琴壺、四維壺、豐收壺、金錢豹壺、圍棋壺等各有各的妙處。尤其是工藝師張子威創意制作的“四維壺”,把宇宙間非常抽象的時間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通過地球繞太陽公轉、繞月亮自轉的三個星球的關系,巧妙地在小小的紫砂茗壺形象地展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