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孟臣”合稱茶具雙璧的是若琛甌。這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半個乒乓球和微型飯碗,三只小杯疊起來可含于口內而不露。古代正宗的若琛茶甌產于江西景德鎮,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樣,時下也很罕見,取而代之是個別名瓷廠制的。這種茶甌外圍習慣彩繪山水花卉,有的還書寫“清心明月”、“可以清心也”的回文,無論從哪個字破讀皆可成句。這種杯僅能容七八毫升茶湯。為何容積這么小?主要是功夫茶多為閑情逸致時品飲,而非純為解渴。平時,茶盤上只擺3個小杯,呈“品”字形,當地諺語“茶三酒四游玩二”(講的是幾樣最佳人數組合,喝茶最佳選擇以3人為宜)大概就是由此得來的吧。
泡飲功夫茶對水乃至水壺的選擇相當嚴格,因金屬壺燒的水大多有雜味,而粵東燒制的薄瓷水壺“玉書鍋”,不但無此弊且保溫性好,冬日里離爐許久水溫仍不低,久用也不易結水垢。水壺的容量只可泡完一壺茶,即從燙杯至泡好一次的茶,水就差不多了。水將開時,小蓋被蒸氣掀動“撲撲”直響,似乎在說:“可以泡茶了!”原來,泡功夫茶水不宜過熱,以起“蟹眼”(初沸)為適,而玉書鍋正便于掌握水溫。因何稱之“玉書”?相傳,古時有位藝匠設計出此壺后,一時想不出叫什么名稱好,便邀來三五茶友文朋命名。茶友見燒出的水清潔如玉,宛若玉液輸出,就取名“玉輸”。后人認為“輸”字不祥,便用“書”字代“輸”。
茶具“四件寶”的最后一件紅泥烘爐,乃選取粵東優質高嶺土燒制,高尺余,置炭的爐心深且小,能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門有蓋,茶人喜用橄欖核為燃料,火熱無雜味。這種爐子通風性能好,水溢入爐火猶燃,爐不裂。有的爐門配有茶聯,如“煮沸三江水;同飲五岳茶”“茶爐湯沸邀清客;茗碗香生遣睡魔”……顯得古樸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