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境綠茶的品質特征及制法
一、七境綠茶概念
七境綠茶,簡稱七境綠,是福建傳統名茶之——。七境堂位于羅源縣西部,系當時程洋境、長彎境、施灞境、廷洋境、洪洋境、壽橋境等七個境的群眾募資合建的泰山廟。以七境堂所產的茶葉為主,拼入部分紅塔、飛竹、霍口等地的茶葉,稱為七境茶,七境堂當地生產的茶葉,稱“正七境茶”。
二、七境綠茶品質特征
傳統七境綠茶屈炒青綠茶,系采用當地菜茶的鮮葉為原料,葉形短小呈橢圓形,葉張肥厚,葉尖呈突尖狀,制成毛茶條索緊結細短,稍彎曲,形如鞭炮引心,故當地稱之“炮仗心”。色澤綠中透黃,微帶灰色,有光澤,謂之“寶藍色”。干茶有明顯爆點,稱“青蛙皮”或“花斑”。內質香氣鮮嫩持久,含自然花香。湯色嫩綠鮮亮(綠豆湯色),持久不變。福州茶商曾壟斷收購,單獨成箱,以“福建羅源元明綠”的牌號轉達售給北京、天津等地。
三、七境綠茶獨特品質形成的原因
1、生態環境宜茶
羅源縣氣候溫和宜茶。尤其是七境堂地處山區,海拔400多米,四面環山,東南以筆架山為屏與羅源灣相隔,山勢不高,受海風影響,春夏多曉霧,早晚涼爽,十分有利于茶樹的生長發育。當地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并有梅峰溪白東向兩回繞七境, 與岱江匯合入浦口,幽深浩渺。全年相對濕度平均在8-%以上,可充分滿足茶樹生長對水濕的需求。
七境堂茶園多為紅壤,部分為黃壤,唯石壁下茶園為沙質壤土,有小石礫,茶園在大石山下,常有泉水滲出,土壤濕潤,因此,當地所產茶葉品質更優于其他各境。
2、獨特加工方法
七境綠于清明后天采,至白露結火, —年可采春、夏、秋茶三季,以清明至谷雨間采制的品,質最好。谷雨至立夏為采茶高峰期,產量占全年的50%以上。
傳統七境綠以一芽一葉為原料,幼年壯樹可采一芽二三葉。鮮葉采回后,經涼青(稍攤涼)后殺青。殺青用平鍋,每鍋投葉1~1.5公斤,較大量殺青時用斜鍋,每鍋投葉約2-2.5公斤以高溫殺青,殺勻殺透,至殺青適度起鍋,稍待水氣散發后,立即趁溫揉捻,烘至條索緊結時進行毛烘(炒干)。毛烘前先將炒鍋洗凈,以防茶汁沾鍋焦灼而產生焦味。毛烘時鍋溫要高,烘個八成干時起鍋篩簸,篩上茶先行足烘再下,篩下茶及簸出的片末留等篩上茶足烘將結束時,再投入鍋內—烘至足干。
篩上茶足烘前要洗一次鍋,使鍋壁光滑,促進茶條在鍋內旋轉,均勻受熱。足烘時下鍋溫度要高,使其既產生爆點又不至焦灼,這是形成毛茶品質的關鍵。隨后,使鍋溫漸降,并十分注意手勢。用于輕扒茶條,讓它利用慣性沿鍋壁摩擦,以防茶條松散斷碎。
七境綠最后不經輝鍋工序,因此,毛茶色洋油綠稍灰,而不呈灰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