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樣方法調查分析了廣西巖溶地區茶條木(Delavaya toxocarpa Franch.)的2個自然林群落(田陽縣那滿鎮和那坡鎮)和1個人工林群落(德保縣隆桑鎮)的基本特征,并對龍何示范區內不同生境中茶條木人工林的植株生長狀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不同茶條木群落的群落外貌、群落結構和種類組成等均存在較明顯的差異,與群落位置、起源、存續時間和人為干擾強度等有關;自然林群落的種類組成比較復雜且層次不夠分明,而人工林群落的種類組成則比較簡單但結構較完整。茶條木具有耐瘠耐旱能力強、喜光、萌蘗力較強及林下更新能力較差等生態特性。在龍何示范區內,茶條木人工林具有造林成活率高、生長迅速及開花結實早等特點,且在不同生境中茶條木的造林效果差異比較明顯;以光裸地上茶條木的生長最佳,灌草叢地茶條木的生長最差,初步顯示出茶條木耐瘠耐旱能力強、適生于石漠化山區且速生早實等優良特性。研究結果顯示,茶條木是一種適生于巖溶山地干旱瘠薄環境的鄉土先鋒樹種,在桂西南巖溶山區荒山綠化尤其是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工程中值得進一步推廣利用。
完成機構:[1]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桂林541006 [2]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桂林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