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里定香源,顯微鏡下賞金花。在梧州大力發展六堡茶的產業背景下,梧州食品藥品檢驗所發揮其科學檢驗優勢,從種植到生產,從原料到產品,一路為六堡茶品質保駕護航。通過科學實驗,幾百年來一直是“傳說”的“檳榔香”,對應上了具體的物質;茶葉好不好,不再是“不可描述”的玄乎話題,而是有了一套量化指標。
六堡茶有特香,名曰“檳榔香”,是判斷其年份、評價其品質的重要指標。
但“檳榔香”可遇不可求,甚至要“看天吃飯”,“存放8到10年以上的老茶,才有可能產生這種香味。”70多歲的制茶師傅覃紀全說。他告訴記者,同行里誰也不敢說自己掌握了“檳榔香”的技術,這種香味也不是單靠久存就產生的。
“檳榔香”到底是什么神秘物質?又如何產生?梧州食藥檢驗所通過一系列科學實驗,揭開了面紗——原來由芳樟醇、順-氧化芳樟醇、雪松醇、雪松烯、水楊酸甲酯、甲氧基萘等多種物質,共同產生了這種香味。而要培養這些物質,溫度和濕度的控制尤其重要。“幾百年來,制茶師傅已經摸索到了基本規律,我們用實驗數據將其科學定義,并更加精確了溫濕條件。”所長陳學松說。
“檳榔香”的檢測方法解釋了六堡茶香氣的產生,從而也指導發酵工藝。梧州天譽茶業公司生產經理吳偉維告訴記者,該公司率先使用梧州食藥檢驗所的科學存放方法,使“檳榔香”產生的年限縮短了不少。這一提速,使六堡茶的價值大幅提升。
確定香味來源,不單是搞明白一個概念這么簡單,更是茶企騰飛的助推器。
近年來,梧州多家茶企融資受阻,主要是以茶葉為抵押物難獲銀行授信。這是因為,當前茶葉質量的評判和價值估算,多依賴于評茶師的品飲。“評茶師喝上幾口,就說這個茶值多少錢,這個太主觀太感性了,金融機構不認可。銀行需要一套量化的指標,才能給企業授信。”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馬士成博士告訴記者,銀企都需要一個第三方給出評價茶葉品質的技術指標。
誰能做這個第三方,提供這一數據?梧州食藥檢驗所針對六堡茶的“紅”“濃”“醇”“陳”等特點,開展等級量化研究,目前已完成方法研究,正進行數據收集與統計,現有的數據量在準確測定茶葉成分、年份的條件下,基本能做出等級判斷。這套指標建設,不但讓銀企雙方大呼“解渴”,更契合了當地茶產業發展的方向——梧州擬建設六堡茶產融互動平臺,引進茶葉交易所。馬士成表示,在茶葉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中,第三方評價體系無疑將成為重要支撐。
在六堡茶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之際,梧州食藥檢驗所通過其技術力量,確保質量安全。近年來,六堡茶的不合格項目,多發生在稀土和重金屬超標上,而源頭在種植環節。六堡茶原料供不應求,梧州近年來一直在擴大種植面積。如何確保新增茶樹都能生長在安全環境中?梧州食藥檢驗所堅持進行土壤有害物質篩查和分析,對不合格的土壤環境說“不”。
2011年,六堡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實施,部分企業主動拒絕外地原料。但如何拒絕,卻是一道難題——光靠師傅經驗眼看手摸,往往容易錯殺。梧州食藥檢驗所再度出手,購入一臺400萬元的同位素鑒定儀,像鑒定葡萄酒產地一樣,使六堡茶原料產地得以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