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茶業培育成我縣的支柱產業,無疑是符合縣情的戰略選擇,也是代表我縣廣大農民“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為此,縣領導邀請了省、市茶業專家,對我縣自然條件及經濟狀況進行了考察。針對我縣茶葉生產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我縣茶業今后發展的方向和對策。參加了座談會,好像找回了那顆久違的“茶業心”,有點“冬天己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感慨!于是就“夜不能寐”!于是就“披衣燈下”!翻開了那些塵封多年的資料……
一、百年滄桑憶茶業
民國時期編撰的《大田縣志》中,有如下一段記載:“大田茶葉,原為生產大宗,在三十都各處,多茶山,每年采做烏龍、小種紅茶,售額可過萬余金。自清季以來,省中茶價跌落,茶商多虧折,兼之時局影響,以致商家無敢采辦,而各處茶山亦因之荒廢?!?/P>
民國時期編制的“三十都”,系現在的梅山、湖美鄉一帶,所產烏龍,大多作為安溪茶的低擋配料出售?!叭f余金”相當于現在人民幣百余萬元,可見當時大田茶業之盛況。在當時條件下,要達到這種生產規模,沒有經濟效益的驅使,沒有幾十年時間的發展,是難以想象的。據此可斷,大田種植茶樹的歷史,至少可從中國茶業興衰轉折點的一八八七年前推幾十年;也就是說大田茶業至少具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歷史,而且在一八八七年以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茶業無疑是大田農業的大宗產業。1982年夏,筆者在東風農場與永安市青水鄉交界處的“老虎灣”,也曾發現過清朝茶園遺跡。人工開墾茶園的梯壁、臺面清晰可見,甚至有片石砌筑的梯壁,還有二十幾處當年遺存的大葉種茶樹存活。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映證了《大田縣志》的描述。
為什么“自清季以來,省中茶價跌落,茶商多虧折,兼之時局影響,以致商家無敢采辦,而各處茶山亦因之荒廢”?回顧一下中國茶史,也許不難找到答案。
“1887年起,我國傳統茶業和茶葉科技,在西方茶葉生產和近代茶葉科技尚未發展起來以前,猶如回光返照,急劇上升到了頂點。但是,當西方茶葉生產和近代茶葉生產科學技術建立發展起來以后,與我國傳統茶業和茶葉科技一比較、碰撞,我國傳統茶業就急轉直下,由發展的頂峰,墜落到衰敗的低谷。這一點,我們從1887年以后我國茶葉出口銳減的情況中也可找到說明。1886年,我國茶葉出口為221.7萬擔,1887年即降為215.2萬擔;至1891年,減為175萬擔;1901年,又從1897年的153.2萬擔,一下跌落到115.7萬擔。從1886至1901年的15年中,我國茶葉出口銳減了106萬擔,減少52%還多。同光年間我國茶葉出口的這一起落,在我國茶業和茶葉生產上,就出現了一個先是一哄而上,盲目發展,接著又一風而散的曲折,使我國茶業蒙受了極其慘重的損失?!?/P>
遺憾的是,“先是一哄而上,盲目發展,接著又一風而散”。類似的茶業發展經歷,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大田,更迅猛地重演了一次。應了“欲速則不達”之古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至今,仍有許多人在不同程度上還存在著談“茶”色變的顧慮心理。百余年前,大田茶業的盛況,只能說明,大田具有發展茶業的自然條件。對現在大田來說,并非驕傲,而是百年遺恨!
讀史明志、知古鑒今。回顧大田茶業的興衰史,是為了今后在大田茶業發展過程中,能夠從中得到些啟示,吸取些教訓,少受挫折,少走彎路。在這次省、市、縣茶葉專家及縣、鄉領導的座談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大田茶業的希望。不可否認,也有疑慮和畏難情緒。如何揚長避短,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發展策略,是決策者不得不慎重考慮的問題。這不但關系到大田茶業的興衰,也關系到廣大茶農的“根本利益”。要使大田茶業能夠健康、持續發展,“茶葉的市場定位”問題不能忽視。從科學上看,往往“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明者防患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知得失,可與為人;知存知亡,足別吉兇”。但愿我們的決策者是“明者”、“智者”。
二、大量中、低檔茶葉的產生是茶葉生產的必然結果
就現有烏龍茶市場前景而言,只有把發展“高山優質烏龍茶”和開發中、低檔茶葉市場相結合,才是明智的選擇!大量中、低檔茶葉的產生是茶葉生產的必然結果,也是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
從制茶的技術水平看:我縣現有茶農,多系八十年代茶葉興衰的幸存者,一部份是九十年代才加入茶業行列,在我縣也算是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營銷經驗較豐富的群體。也能加工出售價上百元的高檔茶,但其比例極低,不能代表我縣茶業的整體水平。我縣現產茶葉平均銷價還不足9元/斤,若扣除綠茶,特別是“明前茶”。那么,烏龍茶的平均價肯定遠低于9元/斤。這就說明,我縣大部份茶農,烏龍茶制作水平不高,管理、營銷水平還處于較低層次。而綠茶摻石膏粉、烏龍茶摻煤渣,這種摻假使雜的丑惡現象,在業內已不是什么秘密,如此提高茶葉生產效益,無異于飲鴆止渴,何談創品牌?若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外來經營者身上,談不上可持續發展,也不太現實。所以,指望在短期內,經營5萬畝新墾茶園的茶農,在技術、管理和營銷能力達到中、上水平,只能是個良好的愿望。
從茶葉的生產與銷售市場來說:五年計劃新墾茶園5萬畝,加上原有茶園1.7萬畝,時有茶園6.7萬畝;就按現有我縣茶葉單產52.94公斤/畝計,屆時我縣將年產茶葉7萬擔左右。要用年產7萬擔、平均價10元/斤左右的低檔茶,去爭奪僅占世界茶葉產銷量1%、競爭又如此激烈的烏龍茶市場,無異于天方夜譚。若真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意味著,我們不得不把“安溪鐵觀音”作為競爭對手,并在短期內趕超他們?這無異于“賴蛤蟆想吃天鵝肉”!我想最樂觀的結果,也只能是吃一些“安溪鐵觀音”的“殘羹剩飯”而已!換句話說:只把新墾5萬畝新茶園的市場定位在“優質烏龍茶”上是難以實現的!
就茶葉生產的品質構成而言,在茶業發展的初期,在管理水平較低時,高、中、低檔茶葉的結構是“金字塔”形的;在將來茶葉生產穩定后,管理水平發展到高級階段,高、中、低檔茶葉的結構也是“梭”形的;也就是說,管理水平較低時,生產大量中、低檔茶;管理水平較高時,也要生產大量中檔茶。在此過程中,將優質茶青直接銷售,或者將加工的優質烏龍茶通過安溪渠道銷售,無疑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也可從中不斷學習、提高自已的制作水平。這些高檔茶青也好,高檔成品茶也罷,是“皇帝女兒”不愁嫁。然而,那些夏、秋以及春末生產的大量中、低檔茶,其產品銷路應該是也必須是我們“愁嫁”的重點。這也是大田茶業發展成敗的重中之重,是“不可不察也”的核心問題。
充分了解我縣發展茶業的優劣勢,分析競爭對手的長短處。是為了“知已知彼”、“揚長避短”。從而制定出切合實際,又有發展潛力的戰略目標。并不是為無能找借口,為退卻找根據。我縣擁有發展茶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已有史可證,也是各界的共識。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我縣在發展茶業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人文經濟、技術技能、管理經驗、營銷渠道等諸因素上的劣勢。我想只有在“知已知彼”的基礎上,才能“揚長避短”,才能“百戰不殆”。重大的產業決策,只有建立在“先勝而后求戰”的基礎上,才是科學與合理的。而“先戰而后求勝”的作法,其后果是危險與可怕的。為此,我們己經交了太多的“學費”了!
當然,市場是不斷變化的,誰也無法對市場作出絕對正確的預測。但了解茶業生產的過去、分析茶業市場的現狀、把握茶業發展的趨勢,是決策前所必須做的前期工作。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對我縣茶業發展的市場定位問題,應該多加探討,多聽各方意見。盡管“苦口”不一定就是“良藥”,“逆耳”也并非都是“忠言”,然“偏聽則明,偏信則疑”。就算沒有益處,起碼是不會有害處的。
三、只有另僻捷徑才是大量中、低檔茶的出路
既然在烏龍茶生產過程中,大量中、低檔茶葉的產生是無法回避的必然結果,那就只有另僻捷徑,在其它茶類市場找出路,才會有“柳暗花明”的“又一村”了。在討論大量中、低檔茶葉的市場出路之前,先回顧一下紅碎茶的發展簡史,也許我們能從中得到些啟示。
十九世紀中、后期,以英國、荷蘭為代表的西方諸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進程。當時清政府迫于國內壓力,拒簽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華擁有的茶葉出口專營特權。“東印度公司”也及時調整了經營策略,把從中國購買茶葉,轉為在其殖民地的印度及南亞諸國生產茶葉。在引進中國茶種以及傳統茶葉生產工藝的基礎上,大量應用現代茶業科技。在茶葉生產機械化、生產工藝革新及營銷方式上,奠定了現代茶業的雛形。紅碎茶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從研制、推廣到營銷最成功的范例。從此,紅碎茶的產銷量一路飆升。近百年來,一直位居榜首,現占世界茶葉總產銷量的50%左右,穩坐第一把交椅。
為什么后起之秀的紅碎茶,能獨領世界茶業風騷?僅用幾十年時間,就遠遠超過具有幾千年茶業發展史,又是世界茶葉故鄉的中國?從商品生產角度來看,她的產生迎合了兩大需求,第一是市場的需求,第二是現代茶業生產的需求。當時,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諸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造就了大批的白領階層和新貴族。他們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和較高的生活品位,又樂以宮廷時尚為時尚。從此,宮廷貴族喝午茶的習俗,逐漸成為民間競先效仿的時尚。整個歐洲市場對茶葉的需求量猛增,正如當時馬克思所統計的:1793年,英國購買中國的茶葉“還不超過16167331磅,然而在1845年便達到了50714657磅,1846年是57584561磅,現在(1853年)已超過了6000萬磅”。六十年銷量增加了近四倍。然而,宮廷貴族喝午茶,是“有錢有閑”,而民間白領喝午茶,只能是“有錢無閑”。紅碎茶“一沖即飲、一泡即棄”的“濃、強、鮮”特點,迎合了民間白領的“有錢無閑”,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市場需求。同時飲法與咖啡相似的紅碎茶,又屬中、低檔茶類,也爭取了最廣泛的消費群體。加上東印度公司,幾乎壟斷了歐洲茶葉進出口,時間長達近二個世紀。在茶葉銷售市場上,本來就擁有很高的占有率。其次紅碎茶在生產工藝上,順應了現代化生產的需要。到目前為止,紅碎茶不管是鮮葉采摘,還是毛茶初制、精制包裝,其生產過程的機械化程度,都遠高于其它茶類。因此,其在生產加工中,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小、對經驗的依賴性較小,生產技術容易掌握。所以,紅碎茶的商品穩定性極強,生產成本又低于其它茶類。也正因為紅碎茶的產生,迎合了消費和生產這兩大需求。 其發展勢頭迅猛而持久,短期內就把中國茶葉,遠遠地拋在腦后也就不足為奇了。就是到了現在,紅碎茶仍是最具競爭力的茶類。從產銷量來看,過去、現在及將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紅碎茶都可穩坐世界茶葉的第一把交椅!
如果說,紅碎茶的產生伴隨著時代進步的節奏,無處不飄逸著強烈的“現代”氣息。那么,幾乎與其同期產生的烏龍茶,則隱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茶文化的底韻。其獨特的風格和品質,征服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毫不夸張地說,烏龍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茶香,是任何茶類所望塵莫及的。但作為茶之精品的烏龍茶,其生產由于受到地域性的限制,加上其工藝水平的發揮,對加工經驗及氣象因素變化的依賴性極強,所以商品的穩定性較差,特別是高檔烏龍茶成品率極低,難以大量生產。目前,占世界茶葉的產銷量,還不足1%!與紅碎茶的50%相比,簡直是“一個在天堂,一個在地獄”!如果把紅碎茶比作“一群?!保褳觚埐璞茸鳌耙恢焕匣ⅰ保≡囅耄グ巍熬排R幻??還是去“虎口拔牙”?我想,我縣茶業發展的市場定位,己是個不言自明的問題了!
假如,能利用生產優質烏龍茶剩下的大量中、低檔茶青。生產出“散發烏龍茶香的紅碎茶”?直接面對歐美市場。若能從占世界茶葉產銷量50%的紅碎茶市場中,切出一點點蛋糕,不要說解決我縣六、七萬畝中、低檔茶葉的銷路,就是六、七十萬畝,也不在話下!雖不能在短期內,與紅碎茶一決雌雄;但用一、二十年時間坐上福建茶業的第一把交椅,也是滿過癮的!這到底是狂人癡夢?還是可達成的目標?不妨繼續暢想暢想吧!
四、呼之欲出的“福建唐茶”
首先,得給這個“散發烏龍茶香的紅碎茶”取個名字,以便敘述。我想在她未來出生證的姓名欄里,填上“福建唐茶”四個字?!案=ā笔菫觚埐璧脑a地,對烏龍茶來說,“福建”意味著正宗、地道;“福建”也揭示了烏龍茶生產的地域性、排除了省外競爭者;“唐”對歐美消費者來說,意味著這種茶葉,來自具有幾千年茶文化的東方,來自世界茶葉的故鄉——中國!
那么“福建唐茶”的市場潛力有多大?
這是個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福建唐茶”的市場定位,將直接面對已習慣飲用紅碎茶的歐美消費群體;其次,將面對隨著社會進步而加快生活節奏的原烏龍茶消費群體。所以極大限度地尊重他們的消費習慣,迎合他們對現代生活節奏的需求,是能否得到“上帝”青睞的基本要求。
繼承紅碎茶“濃、強、鮮”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引進烏龍茶所獨具的茶“香”。她將是“中西合壁”的時代產兒,能極大程度地凝聚茶之精華,展現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又是以現代生活方式,領略古老茶文化底韻的新興茶類;最終成為一種能讓世界上最廣大的消費者所樂于接受的生活必需品。國外龐大的紅碎茶消費群,國內不斷擴大的烏龍茶消費群,都將是“福建唐茶”的準消費群!當然,中國加入“WTO”后,拆除了通往歐美市場的最大障礙。日前,德國宣布,解除對中國綠茶的強制性驗測條例;其它歐盟各國,有的不同程度地減少了對中國茶葉的強制性驗測條款,有的相應降低了驗測指標。這無疑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茶葉進軍歐美市場的曙光。能否在歐美紅碎茶市場中切走一塊蛋糕?接下來應該是“看我們的了”!不管是從國內還是國外茶葉市場來看,“福建唐茶”的市場潛力都非常巨大,前景也十分誘人!可以樂觀地說:“福建唐茶”,以“香、濃、強、鮮”四大特點,擠身于世界茶葉行例,一展風姿只是時間問題。當然,決定性的工藝革新,能否達成這一目標,也是制茶工藝研究的技術關鍵!
那么試制“福建唐茶”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也許是業內人士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當然,“福建唐茶”不是烏龍茶與紅碎茶的簡單拼湊或組合,而是在對這兩者揚棄基礎上的有機組合。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新興茶類,而不是兩者的“混血兒”。正確的需求預測、關鍵的工藝革新及出奇制勝的營銷謀略,都是其成敗與否的關鍵舉措。這就意味著,不但會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們去做,而且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竭盡全力去做好。
紅碎茶在我國的生產歷史很短,大約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未開始。從國外引進到國產化規模生產,發展很快。1977年,比重已占全國茶葉產量的1/3,產品以出口創匯為目標??赡苁怯捎诋敃r國際市場的制約,國內外貿體制的變革,加上我國茶樹品種繁多、氣候各異、加工工藝不同,難以形成品質穩定的品牌。八十年代初開始,產銷量急聚下降,現已名存實亡!為什么又是大起大落?這個問題還是留給茶學家們去考證吧。
回頭看看,在這之前,人們為“福建唐茶”做了些什么?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出版的茶葉教科書描述。我國四川省曾進行過類似于“福建唐茶”的試驗、試制工作。現錄如下:
“由四川省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西南農學院、巴岳茶場組成的高香切細紅茶科研小組,繼承和發揚祖國制茶技術的寶貴遺產,通過移植青茶鮮葉加工技術,在萎凋中加入了“搖香”工序,使以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反應提前到萎凋階段,有利于茶葉中高香成分的形成和轉化。在一年多時間里,對不同品種、不同季節進行了四十多批次的比較試驗,初步模索到中、小葉種高香品質形成的一些規律。各批試驗茶均有不同程度的花香,有八批試驗茶的花香特別顯著,說明了改革鮮葉加工技術,提高中、小葉種切細紅茶品質的潛力很大”。
“四川省茶葉研究所移植青茶的萎凋、做青的技木措施,輕萎凋,重做青,多次試驗,創制了花香切細紅茶獲得成功,無論外形內質都比一般的切細紅茶好,獲得好評,該所正繼續試驗研究,大量生產,開辟提高切細紅茶的廣闊前途,大力發展外銷。云南、湖南側重在品種上研究提高切細紅茶香氣,也做了不少工作”。
(注:“切細紅茶”系“紅碎茶”的學名,“青茶”系“烏龍茶”的學名。)
筆者在大田東風農場工作期間,于1983年也曾做過類似的試驗、試制。試制采用兩種工藝流程,也獲得過帶有烏龍茶香的紅碎茶。現將我試制時的工藝流程,上述四川兩家試制的工藝流程,以及烏龍茶、紅碎茶的工藝流程,羅列如下以便比較:
①紅碎茶:
萎凋—揉切—發酵—干燥
②烏龍茶:
涼青—曬青—搖青—殺青—揉捻、烘焙(初揉、毛火、包揉、復焙、復包揉、足火)
③西南農學院等:
萎凋—搖青—揉切—發酵—干燥
④四川茶科所:
涼青—曬青—搖青—揉切—發酵—干燥
⑤筆者A:
涼青—曬青—搖青—殺青—揉切—干燥
⑥筆者B:
涼青—曬青—搖青—揉切—干燥
從試制的工藝流程上看,四川的兩個試驗都是在紅碎茶“萎凋”過程中,增加了烏龍茶的“做青”工藝,區別在于“做青”程度不同。都沒有剔除紅碎茶的“發酵”工藝,也沒有增加烏龍茶的“殺青”工藝??梢酝茢?,“做青”形成的烏龍茶香,沒有“殺青”固定,又在“發酵”過程中大量損失;鮮葉采用紅茶系列的茶樹品種,按紅茶采摘標準采摘的鮮葉偏嫩,成香物質含量較低;當地不具備烏龍茶區特有的地域性因素(當時,人們對烏龍茶生產的地域性認識還是空白。日本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研制烏龍茶,至今仍無成功的報道。對烏龍茶地域性的認識,目前雖無“科學”定論,但已是國內茶業界人士的共識);同時四川茶農缺乏烏龍茶制作過程中,最關鍵的“做青”工藝的經驗積累。這些因素,均不利于烏龍茶香的形成和固定;據此推測,其制品與工藝特點為:
以紅碎茶生產工藝為主,前期不同程度引入烏龍茶的“做青”工藝,保留紅碎茶的“發酵”工藝,沒有采用烏龍茶的“殺青”工藝。估計成品品質大部份趨于紅碎茶,略帶烏龍茶香。
筆者的試驗、試制系以烏龍茶生產工藝為主,后期改用紅碎茶的“揉切”。工藝及品質特點為:
A樣的特點: 以烏龍茶生產工藝為主,后期改用紅碎茶的“揉切”工藝, 保留烏龍茶的“殺青”工藝,不采用紅碎茶的“發酵”工藝。烏龍茶香明顯,但外形與紅碎茶差異較大,外形較疏松,色澤偏青。認為,較適宜原有烏龍茶消費群體飲用(內銷為主)。
B樣的特點:系以烏龍茶生產工藝為主,后期改用紅碎茶的“揉切”工藝,不采用烏龍茶的“殺青”工藝及紅碎茶的“發酵”工藝。烏龍茶香不如A樣,但仍遠高與紅碎茶;而外形、色澤比較接近紅碎茶。認為,較適宜原有紅碎茶消費群體飲用(外銷為主)。
不管是將烏龍茶的后期工藝改為紅碎茶的“揉切”,還是在紅碎茶的前期工藝中加入烏龍茶的“做青”。其目的都是欲將這兩種茶類的優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達到“香、濃、強、鮮”的目的!是偶然巧合?還是“英雄所見略同”?我想應該是那誘人的市場前景在作祟吧!從生產技術角度來講,篩選出具有“香、濃、強、鮮”特色的“福建唐茶”生產工藝,是完全有可能的!從試驗、試制到產品,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當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P>
那么,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能否成功?要考慮的因素可就太多了。從社會經濟學角度來講,從試驗、試制到大批量生產,從產品到其成為廣大消費者樂于接受的商品。也就是說,完成試制—產品—商品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多長時間?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投資回報率多少?等等,等等,也都還是個未知數!也會有很多工藝、技術、資金、管理、營銷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明擺著,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們去做。不過,這已經是另外的問題了!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也許就是辦法?當然,假設不能是毫無根據的狂想,求證卻極具智慧和才干。至于能否成功,取決于“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的“小心求證”過程?,F在沒有人能肯定地說:“行”或者“不行”!我看還是“走自已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馬克思曾說過:“最先投入朝氣蓬勃事業的人,他們的命運是令人羨慕的”。然而自古迄今,一切“敢為天下先”者都不可能絕無風險。
五、急待定位的建設標準
“茶園與初制廠”的建設標準如何定位?我想,便于現代化管理是最基本的要求。這是將來能否向規模經營順利轉移、能否高產優質高效、能否在茶葉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能否進軍國際市場的根本保證。不管將來大田茶業如何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拋棄原有的思維定勢和開園模式。制定出可持續發展,便于現代化管理,能滿足高產、優質、高效需求的生態茶園標準。
不管將來生產什么茶類,建立現代化的茶園都是先決條件。那么開墾新茶園,就不能忽視路、水、肥及梯壁保護等問題,要提高現有茶園開墾標準。寧可少開,也要開好,一定要為規模經營和現代化管理奠定好茶園基礎。路:首先要考慮機械化作業,特別是機械化采茶;同時也要考慮,茶園與養殖業發展所需的相對隔離。水:是高產優質的保證,我縣高山宜茶園地,又多處徑流水源少的地帶,多應采用以滴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措施;建造大量蓄水池時,與漚肥池、滴灌壓力池相結合。肥:不管是有機農業還是綠色農業,大量的有機肥來源,是最傷腦筋的問題。也許,茶園養雞宜為首選;育肥階段在茶園放養,既可增肥又可除蟲。梯壁保護:梯壁種植豆科植物爬地蘭,效果很好;不但保護了梯壁,也是有機肥重要來源之一,還是豬和草食畜禽的高蛋白飼料。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東風農場、大石農場有過大面積種植成功的先例。
現在以及將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縣農業生產單位都將是以農戶為主體。茶園的建制和初制廠的設置規模,應以農戶為基本單位。初制廠的工藝設置,要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考慮到我縣制茶技工少、加工經驗嚴重不足以及勢在必行的機械化采茶的普及等具體情況。在茶青付制加工前增加簡單的風選工藝,以便對不同茶青采取不同的做青工藝;同時篩選出機采的損傷葉另行付制,極大程度地減少死青對烏龍茶品質的惡劣影響。在做青車間設計時,要充分利用殺青、烘干產生的余熱,對做青車間的溫、濕度進行人工調控。只有這樣才能大量減少制茶新手對做青工藝的經驗依賴,短期內掌握做青的技術要領。這無疑能在較短時期內大幅度提高我縣茶葉品質的整體水平,對減少低檔茶的產生特別有效。
六、千呼萬喚的“現代”經營機制
現代農業萌芽于傳統農業消亡的土壤中。我國土地使用權的變革,一直伴隨著“改革開放”悄然進行。從兩權分離(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到非農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直至農用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租賃—轉讓;從農民自發產生的責任制,到各地競先效仿,再到政策許可,現在己由法律確認(今年九月份,全國人大通過了土地承包法,確立了農用土地流轉、租賃、轉讓的合法性);在土地承包制度三十年不變的前提下,悄然進行著漸進式的土地使用制度變革。既避免了社會動蕩、流血與戰爭,又順應了時代進步的要求。不能不說,這是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過人之處,是史無前例的壯舉。
在大田茶業發展過程中,建立有效的“現代農業”經營機制,不但是茶業發展本身的需求,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绊樒湔呱?,逆其者亡”。試想,如果我們用“傳統農業”生產的茶葉,去與用“現代農業”生產的茶葉競爭。就好比一群手持長矛大刀的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的堅船利炮戰斗。其結果只能是悲而不壯。
雖然其它農業行業進行過許多嘗試,但對大田茶業來說,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套用,只有嘗試和創新才有生路。“公司+農戶”這種經營模式成敗的關鍵,在于經濟利益是否相一致。如果說煙草公司員工與煙農收入的巨大反差,使我縣煙葉生產不得不以鄉、鎮干部的烏紗帽作抵押的話。那么屏山鄉臺灣茶商與當地農民的矛盾,荷蘭豆種植與生姜生產的維艱,無不體現在公司與農戶經濟利益的相背。茶業所涉及的行業眾多,茶園為種植業,應以農戶為經營主體;毛茶初制加工又是食品加工業,既可以農戶經營也可聯合經營;銷售又屬營銷行業,規模大小各異,形式五花八門。但開掘國際市場沒有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是難以勝任的。由于各自行業的經營形式不同,如何把他們有效地組織起來,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最根本的目標,是如何調整、制約其經營動機,朝經濟利益一致性方向發展。如果說茶園經營和初制加工立足于農戶是切合我縣現有農村實際情況的話,那么以公司為龍頭組織這些農戶進軍國際市場,就是大田茶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公司不但是農戶通往市場的橋梁,也是茶業與資金技術聯姻的紐帶。公司的作用至關重要,在茶業發展初期,就要為這種公司的誕生營造良好的環境。也許這種公司,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一將”了!
大田茶業的發展,自然條件、市場前景己經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這東風就是“夜半子規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的東風;這東風就是現代茶業的經營機制;這種模式既要適應經濟欠發達山區的現狀,又要具有形成規模經營的潛力;既要能夠自我更新、不斷壯大,又要能夠為廣大農戶所接納。不但能使大田茶業充滿生機與活力,且應極具市場競爭力。不但對茶業,也應該對其它農業行業,以及其它地區的農業,有一定的借鑒和示范作用。反過來說,不能或不敢建立這種現代經營模式。那么吸引資金和技術就是一句空話,何談進軍國際市場?何談發展大田茶業?當然,建立起這種模式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建立起來就完美無缺。但一定要去嘗試,墨守成規是危險的,也是沒有出路的?,F在誰也不知道,這種機制是方是圓。只能“摸著石子過河”,在發展中求生存,生存中求發展!這就需要智慧和創新精神,更需要無私、無畏的高尚品格和“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膽略和氣魄!
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茶業發展機遇
1887年起,我國傳統茶業在與西方茶葉生產和近代茶葉生產科學技術的碰撞中,由發展的頂峰,墜落到衰敗的低谷。如果說,十九世紀的中華民族與茶業的命運一樣,“由發展的頂峰,墜落到衰敗的低谷”的話。那么,二十世紀上半葉,是中華民族用血與肉思考“如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己經用不爭的事實說明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那么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炎黃子孫,就沒有理由不重振雄風,走向世界的前列………
現在,通往國際市場的最大障礙已經拆除?!案=ㄌ撇琛保耙云淙酥婪粗纹淙酥怼钡默F代生產方式,以隱含中國幾千年茶之底韻的獨特魅力,與紅碎茶在國際茶葉市場爭雄的時代即將來臨!大田茶業,沒有環境污染的負擔,沒有“傳統茶業”經營機制的慣性,沒有“傳統”茶葉生產工藝改革的阻力。一張白紙好寫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在省內,非“武夷釅茶”、“鐵觀音”主產區可比擬;在國內,其它省份被烏龍茶生產地域性所排除;在國外,肯尼亞、斯里蘭卡、印度等紅碎茶主產區并非“一張白紙”,又缺乏烏龍茶生產的地域性因素和做青工藝的經驗積累。這就是千載難縫、百年一遇的茶業發展機遇。大田茶業沒有不崛起的借口!“福建唐茶”沒有不走向世界的理由!這是中國茶業雪恥百年遺恨的開端!也是筆者默默跳動了二十年的“茶業心”!
寫到這里,還真有點“心潮澎湃、熱淚盈眶”而不能自己了。靜下心來回頭看看,真不知道寫了些什么?越看越不是東西。當然,不是行政領導,不必為成敗負責;沒有從事茶業工作,無需為得失犯愁;并非專家權威,無忌于“一言九鼎”。也許,正因為什么東西都不是,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已!不管將來大田茶業何去何從?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大田茶業的未來,取決于我們現在的認識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