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時,我們只哇哇地背誦“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的詩句,但不得其解。今夏秋之交,走訪了四川盆地邊緣、名山縣蒙頂山茶文化旅游風景區,才知道早在唐代、宋代蒙山茶就名聲在外,民間以揚子江冷泉水為佳,以蒙頂茶為上品,故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說。
蒙山,中國人工種植茶樹最早的地區,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被世人譽為“仙茶的故鄉”,明代被皇帝封為“皇茶園”。“蒙頂甘露”排在中國十大名茶之四。唐代元和年間,蒙頂茶被列為貢品,黎陽王入川檢貢茶時,在蒙山寫詩云:“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詩中寫道:“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由此可見蒙山容納積淀了悠長的歷史和厚重的茶文化。
我們沿索道而上到了蒙頂山天蓋寺。西漢植茶始祖吳理真的肖像就塑在殿內,歷代茶具和有關蒙山茶標本也陳列在此。明代天啟二年復修的石牌坊,是進入蒙頂五峰的大門。傳說縣令率采茶僧采貢茶時可經中門進入,凡人則從左右兩門進入,石碑坊上鐫刻著佛教梵語,由此證明蒙山茶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的古蒙泉,又名甘露井,相傳為吳理真所鑿。井內斗水,深不盈尺,旱不涸,雨不溢。傳說吳理真在蒙山種茶,每天從古蒙泉取水澆灌,其精神感動了羌江龍神的女兒———玉女。玉女由此井出來和吳理真結為夫婦,一同種茶。立在玉女峰上高5.3米的漢白玉塑像正是傳說中的羌江龍神之女。傳說玉女把身上的白紗巾拋向空中化作云霧,使蒙山從此煙雨蒙蒙、云霧繚繞,玉女也被奉為“蒙山茶仙姑”。她向游人訴說著蒙山茶從“昔日皇帝茶”到進入今日百姓家的漫長歷史。
蒙山石屋是全國尚存三處石屋之一,北京建筑學院有關專家學者曾親赴蒙山考察。此屋傳說為吳理真種茶的休憩之地。始建于唐代的“皇茶園”,先稱貢茶院,后稱仙茶園。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正式命名為“皇茶園”,面積3.5平方米。園中植仙茶七株,高不盈尺,千年不枯不長,不生不滅,凡人不能擅自采飲。其茶從唐代入貢至清末,歲歲如此。我國研究茶史的專家驚嘆:這在中國茶史上也是罕見的。蒙山還有歷史上制作貢茶的寺廟———智矩寺。寺內塑有兩條石龍,一條稱干龍,一條稱濕龍。干龍一年四季樸樸生灰,雨過風吹,渾身無水跡;而濕龍則相反,一年四季龍身含水欲滴,晴天潮濕,雨來前更見濕潤。因而老百姓奉為“神龍”,終年香火不斷,也成了蒙頂山古代的“氣象臺”。
蒙山與茶文化有關的還有明代石刻盤龍亭。龍身高13.9米,由40塊石礅組成,龍頭高翹,尾如蛇狀。六棱碑上刻有形態各異、風格獨特的218個“龍”字,為我國茶山所罕見,亦是書法家研究古代書法的好教材。在盤龍亭下,仿諸葛亮八陣圖所建的十二道曲徑9900級石梯,勾連交錯,如斗折蛇行,盤旋于群峰之中,穿行于萬綠叢中,時而路斷巖險無去處,時而穿云破霧入洞天,探奇訪勝,妙趣無窮。此外,還有大樹掩映下的石筍、名人楹聯和一些傳奇故事,既點綴了蒙山的風景名勝,也為茶鄉增色添輝。
最有趣的是茶藝表演。研究蒙山茶文化40年的茶人成先勤先生把我們領到半山腰的蒙山茶藝館,即名山縣茶葉學會龍井泉水山莊茶業培訓基地。成先生在表演大廳為我們安排了蒙山茶藝十二道程序的茶藝表演專場。18個不同姿式的摻茶動作,讓我們眼花繚亂,只見長嘴銅茶壺(1米多)時而在頭頂飛舞,時而又在腰間盤旋,爾后又準確無誤地將茶壺抓在手里,從頭頂、從腰間、從肩上、從背后……萬無一失地把水摻到茶碗里。是在耍雜技?還是在玩魔術?能將茶技的硬功練得如此之精,真不愧為名師出高徒。據當地人講,“基地”這支茶藝隊伍,在四川茶道功夫最全、影響最大,曾在成都、南京、深圳旅交會表演,在中央、廣東、云南、貴州、四川等多家電視臺亮過相。我們在大飽眼福、大飽口福和不亦樂乎之后,又去拜訪了成老師精心設計的茶園。
那茶園不是在室內,更不是普通的壩壩茶,而是在綠樹成蔭、竹林掩映、風光秀麗、人與自然相融的山間。隨著地勢的起伏,園內設有多個水池,池中假山游魚,流水潺潺。錯落有致的茶桌,以樹林、竹林巧妙隔開。8月正當暑期,茶園內并無暑熱,且有陣陣微風吹拂,更引人興奮的是一縷縷陽光從綠樹竹林的縫隙投影在茶桌、茶碗和品茶人的身上,讓人心曠神怡。
過去,蒙山有著輝煌的歷史,今天,蒙山開發的腳步聲走得更響,特別是蒙山茶文化尤令人心醉。
摻茶18招,招招都難學,滴水不漏才算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