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茶,是廣州人生活中的一種嗜好。無論是男女老少,五行八作,都能從嘆茶中得到樂趣。嘆茶可以溝通情愫,可以談成生意,可以交流信息,可享天倫之樂。每日里無論是小巷深處的小吃攤檔,還是寬敞豪華的庭樓賓館,總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羊城父老們或邀上二三知己,暢談朋友情意;或獨自把盞品茗,享受一份閑致。許多老字號的茶樓嘆茶環境清幽素雅,很有格調。如文園、西園、北園、南園,體現一個“園”字;陶陶居、陸羽居體現一個“居”字。這些茶樓或倚欄臨池,或植物掩映,別有嶺南派建筑風格。“園”以文園為代表,屬于園林綠陰式建筑風格;“居”則以陶陶居為代表,屬于仿古豪華型建筑。茶香四溢的大堂,清靜雅致的包廂,既有樂器伴奏,更有麗人吟曲,香茶美人,相得益彰。
我雖從瑤山走來,但融入廣州已二十余年。對此地的飲茶習慣已習見熟知,從中受益匪淺。廣州人講究嘆茶早已全國聞名,其一曰嘆“三茶”:早茶、下午茶、晚茶。因嘆“三茶”的消費人群不同,時間也就不同。老一輩茶客保留了喝早茶的習慣,因大都已退休,有充裕的時間嘆茶,伴隨著早餐的興致,閑坐慢啜,細細品味,“一盅(茶)兩件(點心)”是平常老人家的飲茶樂趣。而年輕人則因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休息時間的不同,喜歡到茶樓嘆下午茶和晚茶,主要以洽談生意、交友聯誼、休閑養性為主要內容。茶點是廣州人嘆茶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在廣州”一點不假,光是喝茶所備的茶點品種就有特點、大點、中點、小點之分;在各點中又有多類花樣品種,還有各種碟頭菜肴。據說泮溪酒家的茶點就有1000多款,而且制作精美,口感甚佳。在品茗之際,侍應們推著流動食車穿梭于茶客之間,車上各點以精美的小蒸籠盛之,任你隨點隨要。有燒賣、肉丸、蝦餃、魚皮角、馬蹄糕、蘿卜糕、馬拉糕……特色茶點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那樣令人陶醉,令人眼花繚亂,令人大飽口福。
廣州人飲茶,不僅講究茶點,而且注重禮儀。續水和叩禮,便是每位茶客皆知的禮節。當壺中茶水將盡,嘆茶人便翹起壺蓋,將其挪至把邊。服務員一看便知壺中缺水,笑嘻嘻地走過來給茶壺加上熱水,是為“續水”。續完水后,飲茶者用食指和中指輕輕地在桌面上點幾下,發出“嗒嗒”的響聲,以表謝意,是為“叩禮”。據說叩禮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在清乾隆時,高宗皇帝常微服出訪,一日來到廣東番禺(今廣州),見茶樓沸沸揚揚,便與隨身大臣抬腳走進了茶樓。剛一落座,跑堂就送來茶壺茶盅,乾隆抓起茶壺給自己斟茶,也順手給大臣倒上一盅,嚇得大臣誠惶誠恐,受寵若驚,剛想提衫下跪言謝恩,轉念又怕暴露皇上身份。但不謝恩實不敢享用此茶,情急之下用手的食指和中指兩個關節彎曲后使勁按在桌面上,“篤篤篤”幾下,以表達臣向主子行下跪禮。皇上會意,連連說不必多禮。此故事傳揚開來,民間茶樓紛紛效仿。但雙指關節彎曲著實吃力,茶客們遂改用食指和中指指尖并列敲點叩桌,以表示對斟茶者的謝意。久而久之便自然形成了盛行廣州街頭的“叩茶”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