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培育出的優質蜜蜂新品種熱銷國際市場,其中雄蜂蛹出口量連續4年居全國第一;他開發出的烏龍茶,總體效益比綠茶高30多倍—— 汪時佳,52歲,涇縣人。宣城市九州蜂業合作社社長、九州茶業合作社社長,涇縣月亮灣農民循環經濟合作社社長。他多年研究和經營蜂業和茶業,在開發蜂業和茶業方面有獨特建樹。
我國是養蜂大國,但蜜蜂品種不斷退化,蜂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養蜂專家汪時佳經多年探索,先對我國眾多品種的蜜蜂進行收集、整理、篩選,搞不同基因優化組合;引進品種優良的意大利蜂,對篩選后的我國蜜蜂進行改良,培育出體質壯、適應性強、采集力強的三個蜜蜂新品種,并通過了國家專家委員會的評審和認證。 現在汪時佳已在皖東南自然保護區內建成優質基因蜂種繁育基地,每年可培育2萬至3萬只優質蜂王,向本省和全國的蜂農推廣,以實現我國蜜蜂的更新換代。
汪時佳在運用循環經濟原理開發蜜蜂系列產品方面獨樹一幟。他于2001年組建“宣城市九州蜂業合作社”,把本省24縣和山東、河北、浙江等11個省的600家蜂農吸引到合作社來,利用新技術和皖東南豐富的蜜源植物,年產優質蜂蜜3000噸,優質蜂王漿260噸,產品大部分出口國外。同時,通過蜜蜂授粉,使農作物大幅度增產,又優化了當地生態環境。
過去蜂農都把“雄蜂蛹”和“蜂王幼蟲”當廢物拿來喂雞、喂豬。汪時佳通過國外市場調查和研究發現,雄蜂蛹和蜂王幼蟲是具有多種醫藥、保健和抗衰老功能的寶貴物質,國外市場需求量大且價格高。他就組織廣大社員生產和開發這兩種產品。去年生產雄蜂蛹30.8噸,蜂王幼蟲15噸,全部出口日本和美國。從而開創了中國生產雄蜂蛹的先河,并連續4年出口量居全國第一,出口供貨值900多萬元。同時他還生產出價值很高的蜂花粉、蜂膠、蜂蠟等,也大部分出口。使蜜蜂資源得到深度利用。由此,使許多蜂農每箱蜜蜂的年產值由過去的300元至500元提高到1000多元,對我省和我國的蜂業起著引領和示范作用。
我省是產茶大省,但因生產的主要是綠茶,畝均產值僅千元。多年經營茶業的汪時佳經過研究和調查,今年4月從福建安溪縣引進烏龍茶生產線,并以每月4萬元的高薪聘請安溪的茶技師作技術指導,用我省產的老鮮茶葉加工出烏龍茶,開辟出我省茶業發展新空間。
因烏龍茶是用老鮮茶葉制成的,采過春茶后剩下的老鮮茶葉,以及夏秋冬長出的大量老鮮茶葉,都是制作烏龍茶的好原料,從而使茶葉的利用率比制綠茶提高了15倍,總體效益是綠茶效益的30多倍,畝產值可達3萬至5萬元。
生產烏龍茶為廣大茶農開辟了致富之路。廣大茶農紛紛把過去被視為廢物的老鮮茶葉賣給汪時佳制作烏龍茶,僅此一項每畝效益即可達1.2萬元至2萬元。目前生產烏龍茶的熱潮正從涇縣向全省其他茶區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