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為簡介
1925年生于北京,1949年參加工作。曾任平涼地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商業部和供銷總社茶畜局處長、高級經濟師。
退休后熱衷于中國茶文化研究,1989年創建了國內首家茶道館--北京茶道館,首創了茉莉花茶茶藝表演。編著了《中國茶館》、《茶藝師培訓教材》等書籍。
先后任中國茶葉學會理事、北京市茶葉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理事、中華茶人聯誼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務。
張大為先生從事茶文化與他的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上世紀80年代,任職于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茶畜局銷售處處長的張大為,眼看著上半年還熱銷的茶葉下半年就出現了滯銷,這時他萌生了一個想法:通過媒體宣傳喝茶有益健康也許能帶動茶葉消費?這樣,通過他的游說,中央電視臺開辦了《喝茶的學問》、《茶的妙用》、《品茶經》、《詩畫茶飄香》等欄目,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沈力、趙忠祥等為這些欄目都曾或獻計獻策、或親自主持。為在更廣范圍內宣傳茶葉,他還冒昧上門找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生活顧問》欄目,把這些內容又在廣播上播出。事實上,由于當時是計劃經濟體制,張大為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做好全國茶葉的調配、生產等,對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說沒有精力也不在工作職責范圍內。但為了做好這些節目,他開始跑圖書館查資料、向歷史學家請教,應該說這個時候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研究。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閑時可以專注于茶文化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為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還建立了國內第一家茶道館——北京茶道館,并獨創了茉莉花茶茶藝表演程式,為使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茶文化,他帶著茶藝表演隊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炎黃藝術館等進行表演,孰不知,茶藝表演當時在社會上是非常新穎的。
促成中國首套茶文化郵票的發行
郵票是國家的名片。茶文化郵票是茶界的一件大事。
1995年,一套四張(一張陸羽像、一張古茶樹、一張法門寺出土的銀茶碾、一張文征明的茶事畫)的茶文化郵票終于發行了。誰會想到,從開始策劃到郵票最后成功發行竟然經歷了8年的坎坷!
1987年,張大為注意到了中國作為茶的故鄉,至今沒有一套茶文化的郵票,所以他想通過方寸郵票展示中國博大的茶文化。出版和發行郵票的單位是當時郵電部主管下的中國郵票總公司,出什么內容,有什么要求,怎樣具體實施,對于這些張大為是外行。但他通過多方打探,知道中國郵票總公司總設計師邵柏林是關鍵人物,郵票的內容和命運掌握在他手里。怎樣才能說服一個與自己素不相識的人?張大為第一次與邵先生見面就給他說茶對人體的好處,還帶了一些特殊的茶葉請邵先生品嘗,漸漸地,邵先生對茶有了新的認識而且喜歡上了茶,二人還成為了好朋友。通過邵先生張大為又結識了中國郵票總公司總經理劉殿中先生,沒想到劉殿中對茶也是酷愛有加。他們三人常常在一起手捧茶杯討論的不再是出不出茶文化郵票的問題了,而是探討出幾枚?怎樣立項?大家積極籌備,很快在劉殿中的主持下,中國郵票總公司召開了有主管茶葉生產、內銷、出口各政府部門領導參加的專題會,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就在這時,中國郵票總公司的領導和設計者新老交替,導致所有的工作功敗垂成。新設計者對中國茶文化一無所知,所有的工作再重新開始,60多歲的張大為帶著設計者再次到茶產地去體驗、寫生,費盡了周折。
1995年,茶文化郵票發行儀式在西子湖畔的中國茶葉博物館和陜西法門寺分別舉行,已是70歲的張大為老人應邀參加了發行儀式,在這兩個儀式上,他都落淚了。
秉性耿直
“先生”是著名京味作家、北京晚報記者劉一達對張大為的尊稱。劉一達曾多次上門拜訪張先生,希望能給他寫個傳記,但都被張大為拒絕了。劉一達說,先生的品德和在茶文化方面的成就是我所敬仰的。
今年已是82歲高齡的張大為先生每天依然閱讀著來自全國各地茶界的書報、期刊,對于這些五、六號的小字雖然看起來有些費勁,但他還是堅持要讀完。一是了解行業動態,“雖然現在我做不了什么了,但掛念著這個產業”,張大為如是說;二是對于一些明顯的錯誤他要給指出來,“媒體的影響力很大,不能以訛傳訛,這樣會害人的”,先生說,可有些人就是不理解也不謙虛,這樣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前些年,有位老先生出版了一本有關茶文化的大部頭書籍,送給張先生一本,張先生看后發現有一處關于君山銀針原產地產量的錯誤,于是致電給這位老先生,希望能在再版的時候糾正,可這位老先生就是不承認這個錯誤,而且再版的時候也沒做修改,這讓張先生著實氣憤了一陣子。
張先生比較耿直,有些事常使他無可奈何。茶文化界近年出現了一股不正的風氣:“出書熱”和“自我封號”,這種怪現象讓張先生實在厭惡。一些人剛了解茶葉沒幾天就敢出書,而且也不去求證查實,更不虛心討教,寫出來的東西錯誤百出,還到市面上去賣。有一次,他的一位涉茶時間剛剛一年的學生打電話給他,說出了本書,要送上門請他指點,他在電話里馬上拒絕接收,而且還狠狠地批評了這位學生。針對近幾年茶界不少人將自己封為“專家”,張老實在不理解,許多人研究了一輩子的茶和茶文化,在這個行業頗有建樹,但他們總是很謙虛,而有的人入行沒多久,就希望給自己掛個什么頭銜,這種風氣社會上可以有,但茶界不能有,這有損于“儉、美、和、靜”的茶德,他特別告戒青年人要繼承老茶人的傳統優良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