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有著令鄉里人羨慕的穩定職業,是家里人引以為傲的人民教師,為何選擇下海經營起印刷廠?他曾經把瀕臨倒閉的印刷廠經營得有聲有色,令之起死回生,為何又“轉戰”茶產業?他在茶業品牌如林的鐵觀音之鄉——“茶都”安溪,又是如何另辟蹊徑的?本期財富故事,為早報讀者講述一位茶人的故事。
剛過不惑之年的張順儒,自信的笑容常常燦爛地綻放在他瘦削的臉龐之上。卻少有人知道,如今樂觀自信的他,卻有著一個貧苦漂泊的童年。張順儒出生在安溪藍田,而他的祖籍卻是安溪祥華。說到童年,張順儒沉默了良久,“我是在向別人家借的房子里出生的,從小就居無定所”。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由于種種原因,父輩們舉家外遷,來到異地求生存。
經過父輩們一二十年的打拼,張順儒一家總算有了自己的房子。經歷過居無定所的漂泊的童年,張順儒異常珍惜眼前的生活,他也明白,要想在異地他鄉站穩腳跟,并有一席之地,讓家人早日過上穩定、無憂的生活,只有讀書這一條出路。于是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努力,讀好書。
正是有了這個念頭,小時候,他的理想,就是當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那時他還經常在家里自娛自樂地扮演起老師來,涂墻為黑板,把空氣當“學生”,就這樣拿著課本自己在那里有板有眼地講著。在幼小的心靈中,他就覺得當老師挺好的,很有自豪的感覺。
后來上了初中、高中,這種愿望愈來愈強烈。在他的眼里,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高考前填報志愿時,他再三說服了父母,毫不猶豫地填報師范專業。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高考,他如愿以償地拿到了泉州師范院校英語系的錄取通知書,真正圓了他夢寐以求的“教師夢”。
光陰似箭,兩年的大學生活一晃而過。1989年,大專畢業的張順儒回到家鄉,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山區中學,當起了一名初中英語老師。這在當時無疑是件足以令長輩們欣慰寬心的事情,村里人也都羨慕張順儒能有一份這么穩定而又“體面”的工作。
初為人師,張順儒覺得,老師對學生在成長道路上的有益影響,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于是,他更加堅定了當好一名老師的決心。在那些艱苦的歲月里,交通不便,每周回一次家,偶爾能坐趟趕集的拖拉機,要不就是陪孩子們用雙腿來回走近20公里的蜿蜒山路,其間的艱辛是不言自明的。看著山區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他默默不語,決定用他的學識和實際行動,影響他的學生,教好他的學生。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無悔的抉擇,默默的奉獻,辛勤的汗水終于結出一個個碩果:縣級優秀青年教師、優秀骨干教師、優秀班主任等一個個光榮的稱號,就是對張順儒的最好評價與肯定。